正文 第17章 裝傻N明哲保身,趨福避禍(2)(1 / 3)

如何說恭維話才能達到與人善處的目的呢?每個人都有希望,年輕人希望寄於自身,年老人希望寄在子孫。年輕人自以為前途無量,你如果舉出幾點,證明他的將來大有成就,他一定十分高興,引你為知己;你如說他老子如何了不得,他未必感到多少興趣,至多你說他是將門之子,把他與他老子一齊稱讚,才合他的胃口。但是老年人則不然,他自己曆盡滄桑幾十年,並未曾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對自己,不抱有十分希望,他所希望的是他的子孫,你如說他的兒子無論學問能力都勝過他,真是個堪造之才,雖然你當麵批評他,他不但不會怪你,而且十分感激你。這就是說,說恭維話要注意對方的年齡,應該特別注意這幾點。

對待商人,你如果說他學問好,道德好,廉潔自守,樂道安貧,他一定不高興。你應該說他才能出眾,手腕靈活,現在紅光滿麵,發財即在日前,他才聽得高興。對於官吏,你如果說他生財有道定發大財,他一定不高興,你應該說他為國為民,一身清正,薪俸太少,他才聽得高興。對於文人,你如果說他學有根底,筆底生花,思想前進,寧靜淡泊,他聽了一定高興。做什麼職業,你說什麼恭維話。總之,世人之情都愛恭維,你的恭維話說得相當有分寸,不流於諂媚,這才最能贏得他人的歡心。與人善處的一個訣竅也就在於此。

有句老話道:休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所以普通人對於自己,總是拚命抬高身價,對別人總是吹毛求疵,其實你求他的疵,他當然也要求你的疵,相互求疵,結果是各自打消了互抬高價的成績。所以大家長他人誌氣,就是大家長自己的誌氣,決不會滅你的威風,認清了這一點才可以談捧捧人家的問題。

捧有幾種捧法,最要不得的是當某甲一個人麵前來捧他自己,而是應該當著大家來捧某甲,把他的長處來作一次義務宣傳。用捧來聯絡感情是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而且正與古人揚善之說相合。在平常與人的交往之中,適當地恭維一下別人以達到善處的目的,這對於官場中的人來說是尤為必要的。在官場中行走,除了注意自己不輕易外露之外,還要以適當的恭維來調劑周圍的人際關係。人若可以踏踏實實地做到這些,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是可以做到與人善處的。此外對於官場中的人來說,交往中的禮節也是很重要的。

詩經中說:“謙謙君子,賜我百明”。禮多不怪原是人之常情。例如某甲是某機關的最高領導,高級職員去見他,他不但坐著不動,也不屑回應你的陳述,真是官架子十足。有時不高興,認為你的說話不對,他竟始終不開口,好像聽而不聞,始終不對你看,好像視而不見,你隻好自認倒黴頹然退出。古人說:“施絕然聲音顏色,拒人於千裏之外。”某甲正是如此。當他得勢的時候,大家隻好背後批評他,但隻要形勢逆轉,攻擊他的人必然很多。因此在社會上要多結人緣,要少結人怨。多結人緣,多禮是十分必要的工具,禮是人為的,是後天的,必須要用心去學習,學習成為習慣,多禮便能行無所礙,十分自然了。但要注意多禮尤須誠懇,多禮而不能誠懇,反而使人討厭。總之,隻要注意與人善處的訣竅,就可以避開利害,遊刃有餘地應付世事,達到與人善處的目的。

四、暢開胸懷,趨福避禍

“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說的就是人們的普遍心態,即趨福避禍。所謂趨福避禍反映了常人具有的希望幸福屬於自己而能逃避開禍患的傾向。其實禍福之間是很難預測的,關鍵是個人要能順應一些禍福的規律。說到底趨福避禍是策略問題,人不能預測到是禍是福,但人應該能夠做到趨福避禍。

為官者,一方麵要承受一些常人不可承受的職責,但另一方麵也能享受到權勢與地位帶來的優越。應該說權勢與地位越高,意味著當官的氣派越大,但權勢與地位越高也就意味著遭受禍患的機率越大,因為人獲得了一定的權勢、地位,受到別人的猜忌,禍與福也共生於此。不少人總是設法把自己的短處掩藏起來,殊不知越是躲藏,災禍也就越是逼近了。

人在享受生活給與的幸福的同時,要能跳出幸福的包圍,多思慮一些人生可能遇到的禍事,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環境的複雜,尤其是身處官場,人情世故更加複雜,地位與名譽也許就因為一念之差毀於一旦,禍福真是旦夕之間。在禍事未來臨之前,若預見禍患發生的可能,積極有意地做一些準備,趨福避禍是完全有可能的。

身在禍地,要時時提醒自己警惕禍事的來臨,而加以預防。禍事來臨,很多情況都是因為樂極生悲。這次郭德成得罪皇帝也是由於一點意想不到的小事,但因他由此看到了大禍不遠,能夠忍受利益的損失,避免了一場大禍。

郭德成,元末明初人,性格豁達,十分機敏,特別喜愛喝酒。在元末動亂的年代裏,他和哥哥郭興一起,隨朱元璋轉戰沙場,立了不少戰功。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後,原先的將領紛紛加官晉爵,待遇優厚,成為朝中達官貴人,郭德成僅僅成了一個普通的官員。郭德成的妹妹寧妃,,當時在宮中深得朱元璋的寵愛,朱元璋感到過意不去,準備提拔郭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