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裝傻N明哲保身,趨福避禍(5)(1 / 2)

張良俯身向劉邦說了一番話:“目前形勢危急,得信則勝,失信則亡,得給韓信一點甜頭,免得他被項羽拉攏。封王後他便沒理由不為你賣命了。”劉邦心領神會,笑著罵道:“大丈夫平定諸候,就該封真王,何以假為?”於是張良便隨韓信使者來到韓營,舉行了加封儀式。有感於劉邦的“誠意”,韓信出兵救援,很快解了劉邦之圍。

韓信又怎會知道這是張良為劉邦精心設計的一場政治遊戲,他不過是這場遊戲中的一個道具而已!

這個比較著名的“真王假王”故事,從另一個方麵說明,“驕敵”不僅可以用於敵對雙方,也可以用於自家陣營之中。當一個管理者需要下屬為其出力甚至賣命時,往往使用“小恩小惠”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報恩意識”根深蒂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投桃報李”思想有很普遍的體現。上下級之間,朋友之間,往往會利用這一點,如想不為人所用,必須對這一點有清醒的認識。請看下麵這個小故事:

公孫修是魯國的宰相,天生喜歡吃魚。魯國人知道了都爭先恐後送魚給他,可是他一概拒收。他弟弟就問:“哥哥,你不是喜歡吃魚嗎?為什麼不接受呢?”

公孫修回答:“正因為我很喜歡吃魚才不接受。一旦收了某一個人的魚,那就會感到虧欠於他,如此一來很可能會因此枉法,一旦枉法便會失去宰相的職位,到了那種地步就算我再喜歡吃魚也沒有人會送了,就連自己也無力購買!隻要我不接受此物也就不會枉法,更不會被免職,愛吃魚時,隨時都可以去買。”

這故事,公孫修講得很實在,他是說,與其仰賴他人給予的好處,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受人恩惠同時也要受人約束,既然如此,還不如拋棄眼前的恩惠而求長久的安逸。

一個古代宰相,能有此種認識是極其明智並富有遠見卓識的。雖然這之中有些拙愚,卻也透著幾分人生真正的灑脫。

為人部下者,碰到上司的知遇或者好意時,切勿得意忘形,因為它們隨時會變成冷漠以及惡意,你隻能冷靜地觀察上司,考慮可能發生的變化。這時周圍環境的變化也應格外重視,它所起的作用許多時候也至關重要。

西漢末年漢哀帝時,有個權傾朝野的弄臣名叫董賢,因為他美貌而又“性柔和,善為媚以自固”,所以寵貴愈盛。

一時,他弄權忘形,“父子專朝,兄弟並寵”,其父親、弟弟、嶽父都位列公卿。

他之所以被寵,除年輕、美貌、柔媚的男色外,更重要的是當時四家外戚爭權奪利被哀帝厭惡所致。對此,董賢顯然並無自知,到王莽東山再起,他和妻子驚恐不安倉皇自殺而死。

董賢邀寵的手段為人所不齒是顯而易見的,他之得寵弄權不可一世,也是不察時勢的愚蠢和淺見。在古代政治的權力爭鬥中,這種淺薄的得意忘形,常會因失去警惕而招致失敗。

越國的文種在吳越之戰失敗後,去求見伯嚭時,吹捧他是吳王的親信,有大功勞、賢明無比。伯嚭得意之餘便促成了越國的請和,使越王勾踐來到吳國而埋下了禍根。伯嚭最終也因吳國敗亡而被殺,可謂是個自食其果。

魏晉時的司馬懿也是利用對方的此種弱點。他故意裝瘋賣傻,曹爽等人便以為心病已去,於是得意忘形,終日吃喝玩樂,飲食車行一如皇帝規格,甚至把宮中的嬪妃、樂師也帶回家中充作樂伎。

司馬懿暗中窺測時機以求一逞,終於擊敗曹爽兄弟,為後來的晉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礎。

人總是免不了有得意之時,但在權謀之爭中得意忘形卻是為人之大忌。所以一定切記:得意時,萬不可忘形。焉知這不是對方驕敵之計呢?

十、不傲不恭,不驕不媚

獻媚取寵即通過進獻媚態來博取主子的寵愛和驕縱。由於我國是一個有著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的農業大國,環境封閉,物產豐富,曆史上的帝王大多不思進取,坐享其成,便造成了國家機構的運轉總是圍繞著帝王的個人喜好為動因。特別是宦官製度的沿襲,和腐朽奢侈的宮廷生活,在相當的程度上導致了獻媚取寵的風行。即使是曆史上最昌明的時候,諂媚之風都無好轉。投其所好,曲意奉承,被識為是升官發財,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於是,搞人際關係成了第一位,盡職盡責成了第二位。難怪薩孟武先生諷刺說:“在中國做官,最要緊的不在‘做事’,而在‘對待人’。你能夠應酬周到對上拍馬,對下吹牛,則大家將推許你,你的官運也亨通了。”獻媚取寵,中國文明的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