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裝傻N臉厚為盾,不戰自勝(2)(1 / 2)

蕭何為了消除漢帝對自己的疑慮,憂君之所憂,急君之所急,務君之所需,贏得了滿朝文武百官的一片讚譽聲。漢帝見此,又有些悶悶不樂。召平又及時提醒丞相說:“公不久將要滿門抄斬了!”

蕭何問他其中的緣故,召平說:“昔日漢帝征討英布時,您每次把糧餉及時輸送到軍中,劉邦都暗中查問,蕭何近來都作了一些什麼事情。當有人說,蕭丞相愛民如子,除督辦軍需外,還為聖上撫恤百姓,使萬民稱頌時,劉邦總是眉頭緊皺,似有所思,證明對您早有提防,如今您譽滿朝野,位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有什麼官爵可封給您了呢?如今主上見您久居關中,深得民心,怕您閉關稱尊,使主上進不能戰,退不得歸,這塊心病漢帝早晚要除掉的!”

蕭何聽後連連點頭。從此,他入朝唯皇命是遵,不敢出半點差錯,並日顯龍鍾老態,越來越糊塗,以此來消除漢帝的疑慮與戒心。同時,為了毀譽以自保,蕭何違心地幹了些侵奪民間財物的事,使自己的威信日益下降。有一次,漢帝大駕親征在回京途中,百姓跪在地上上書,控告蕭何強買民田。漢帝見丞相名聲每況愈下,暗中高興,僅令蕭何向百姓認個錯,歸還田地或補償田價就是了,沒有深究。

蕭何以侵奪民間財物,贏來了個壞名聲,釋了君疑,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但無時無刻不受到良心的譴責。他見一些禦苑之間有些閑地無人耕種,許多百姓又無地種,便想奏請聖上,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但又怕聖上誤認為自己取悅於民,怪罪下來。便有意到禦苑間隙地去兜風。給百姓造成一種丞相不關心民眾疾苦的假象,然後對一位與己要好並能在漢帝麵前說上話的王衛尉說:“現在老百姓對丞相怨聲載道,趁此機會,聖主將禦苑間空地分給百姓種,百姓定能無限感激!”遂上奏漢帝。

正在病中的漢帝接到奏折後,果然恨蕭何又取悅於民,下令將他關入獄中。王衛尉尋機去見漢帝,問他為什麼捉拿丞相入獄。漢帝怒氣衝衝地說:“當年李斯當丞相,有好事都歸於秦王,有不好的事都攬到自己身上。蕭丞相卻嘩眾取寵,上賄賂群臣,下討好百姓,這次奏請分禦苑間閑地,不就是要討好百姓嗎?”

王衛尉將蕭何上奏折之前的良苦用心,為了使百姓感謝聖上之英明,他怎麼樣去敗壞自己的名聲,一五一十地都向皇帝講了。最後說:“聖上多次禦駕親征,如果蕭丞相是個不軌之徒,漢朝早不存在了。聖上能有這樣的良相相助,此乃天意呀!”漢帝聽了這番話,反複思量,覺得不無道理,終於打消了殺蕭何的念頭。

三、榮辱毀譽不上心

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人大都渴望和追求榮譽、地位、麵子。為擁有它而自豪、幸福;人不情願受辱,為反抗屈辱甚至可以生命為代價。所以,現實人生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爭取榮譽的人,也不乏形形色色的反抗屈辱的勇者和鬥士。當然,也有人把榮譽看得很淡。甘做所謂“榮辱毀譽不上心”的清閑人、散淡者。也還有為爭寵、爭榮不惜出賣靈魂、喪失人格的勢利小人,為奴隸而不可得的人。

有人以也身顯赫作為自己的榮譽,就像電視劇《那五》中的那五,明明其家世早已敗落,連吃穿用都要依賴他人,卻仍然“倒驢不倒架”,硬充“鳳凰蛋”、“金枝玉葉”,沉醉在滿族貴族的出身中不自覺。所謂“八旗子弟遺風”的酸腐氣就是那五那份德性,盡管那五並非壞人。有人以出身低下而羞於說出自己的出身和家世,深為自己的父母沒能耐,抱怨上帝讓自己投錯了胎,甚至有人不惜弄虛作假,謊報出身和家世。並且這種人的“出身”、“家世”常因社會行情變化而不斷變化。解放初期,人們敬仰革命先烈,他就報自己是“烈士遺孤”,竟讓他虛構的“烈士遺書”賺去許多善良人的眼淚。“官本位”吃香,有人竟不惜謊報自己是某某中央首長的親戚、某部長的兒子。經濟大潮中又出現了新花樣,為了爭得榮譽,某誌願兵竟說自己國外有一親屬決定送給自己500萬美元,他慷慨地準備將其全部捐給國家。上述幾例,顯然是以身世作為榮辱的標準。出身、家世肯定會對一個人的一生,包括榮辱有重要影響,甚至有時會有“致命”影響,比如“文革”中不少人榮辱毀譽都拴在“出身”、“家世”的繩子上,隨風浮沉。那時,假如有誰有海外關係,就連親友、同事、鄰裏都心存介蒂,自己也自視倒楣,羞辱。而改革開放的今天,整個轉了180度,誰要有海外關係,連過去最“階級鬥爭臉”的人也見你三分笑,自己自然沒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