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餘論》:“《元和姓纂》,富鄭公家書。甲子歲,洛陽大水。公第書無慮萬卷,率漂沒放失,市人得而鬻之,‘鎮海節度’印章猶存。是書尚軼數卷,以鄭公物藏之。”又雲:“卷首有‘鎮海軍節度使印’,富韓公家舊本也。”
二三、田偉 子鎬 亳州祁氏 饒州吳氏
亳州祁氏饒吳氏,著錄並為天下稱。
此外荊南三萬卷,西齋聊可比吳兢。
葉氏《過庭錄》:“公卿名藏書家如宋宣獻、李邯鄲,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饒州田氏等,吾皆見其目。多至四萬許卷,其間頗有不必觀者。”
《郡齋讀書誌》:“《田氏書目》六卷,皇朝田鎬撰。田偉居荊南,家藏書幾三萬卷。鎬,偉之子也,因成此目。元祐中,袁默為之序。”又:“《坤鑿度》二卷,隋、唐《誌》及《崇文總目》皆無之,至元祐《田氏書目》始載焉。”又:“《韓李論語筆解》十卷,唐韓愈、李翱撰。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田氏書目》有韓愈《論語》十卷《筆解》兩卷。”又:“《周易口訣義》七卷,唐史證撰。田氏以為魏鄭公,誤也。”
《紫桃軒雜綴》:“田偉藏書三萬七千卷,無重複者。黃魯直與其子遊,曰:‘文書之富,未有過田氏者。’政和中,詔求遺書,嚐上千卷,補三館之闕。”
黃庭堅《戲簡田子平》詩:“不趨吏部曹中版,且繪高沙湖裏魚。雖無季子六國印,要讀田郎萬卷書。”又《戲贈李材叟、翹叟兼簡田子平》詩:“田郎杞菊荒三徑,文字時追二叟遊。萬卷藏書多未見,老夫端擬乞荊州。”昌熾案:田子平,疑為偉子,即涪翁所與遊者也。
二四、司馬文正光 信陽王氏遺經堂主人
獨樂藏書訓再三,後來青更出於藍。
重陽上伏晴明日,群奉公言為指南。
《宋史司馬光傳》:“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
《梁溪漫誌》:“溫公獨樂園之讀書堂,文史萬餘卷。而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嚐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幾案於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暴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於啟卷,必先視幾案潔淨,藉以茵褥,然後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嚐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板,即側右手大指,麵襯其沿,而覆以次指,撚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圖、老氏尤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汝當誌之。’”昌熾案:《士禮居題跋記》:宋本《新序》,信陽王氏藏者即載此溫公語於卷端,蓋亦留心嗜古者。
又《東湖叢記》有藏書一印雲:“昔司馬溫公藏書甚富,所讀之書終身如新。今人讀書,隨手拋置,甚非古人遺意也。夫佳書難得易失,稍一殘缺,修補無從。每見一書或有損壞,輒為憤惋,如對殘廢之人。數年來,搜羅略備,卷帙斬然,所以遺吾子孫者至厚也。後人觀之,宜加珍護。即借吾書者,亦望諒愚意也。遺經堂主人記。”惜其名皆不傳。附識於此,以俟方聞者考焉。
二五、劉恕道原 子羲仲壯輿
宋時諸州公使庫,刻書常有羨餘緡。
家書自比官書善,何不精雕付手民。
黃庭堅《劉道原墓誌銘》:“道原高安劉氏,諱恕。博極群書,以史學擅名一代。年四十有七,卒於元豐元年九月。”又雲:“道原生三男,羲仲、和叔、稱。和叔以文鳴,而稱篤行,不幸相繼死。”
《宋史文苑傳》:“劉恕字道原,筠州人。父渙,與歐陽公同年進士。恕篤好史學,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鑒》,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輒以諉恕。求書不遠數百裏,身就之讀且鈔,殆忘寢食。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枉道借覽,次道日具饌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廢吾事,悉去之。’獨閉閣,晝夜口誦手鈔,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
《郡齋讀書誌》:“《十國紀年》四十二卷,劉恕道原撰。”
《卻掃編》:“劉羲仲字仁輿,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學自命,羲仲世其家學。嚐摘歐陽公《五代史》之誤為《糾繆》。”
《老學庵筆記》:“劉道原、壯輿再世,藏書甚富,壯輿死,無後,書錄於南康軍官庫。後數年,胡少汲過南康,訪之。已散落無餘矣。”
魏了翁《眉山孫氏書樓記》:“劉壯輿家於廬山之陽,所儲亦博。今其子孫無聞焉。”
高似孫《史略》:“劉壯輿家廬山之陽,自其祖凝之以來,圖書多有藏印,今不存。”
二六、蘇魏公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