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賈八首)
聖人詔下紫泥緘,海嶽遣聞訪翠岩。
唐宋元明朝市改,一家世業守雕劖。
《九經三傳沿革例》:“《九經》世所傳本,以興國於氏、建安餘氏為最善。逮詳考之,餘本間不免誤舛,不足以言善也。”
《天祿琳琅續編》:“《儀禮圖》,是本序後刻‘崇化餘誌安刊於勤有堂’。案宋板《列女傳》,載‘建安餘氏靖安刻於勤有堂’。乃南北朝餘祖煥始居閩中,十四世徙建安書林,習其業。二十五世餘文興,以舊有勤有堂之名,號‘勤有居士’。蓋建安自唐為書肆所萃,餘氏世業之,仁仲最著,嶽珂所稱建安餘氏本也。”又“《禮記》,每卷有‘餘氏刊於萬卷堂’,或‘餘仁仲刊於家塾’。”
《續東華錄》:“乾隆四十年正月丙寅諭軍機大臣等:‘近日閱米芾墨跡,其紙幅有“勤有”二字印記,未能悉其來曆。及閱內府所藏舊版《千家注杜詩》,向稱為宋槧者,卷後有“皇慶壬子餘氏刊於勤有堂”數字。皇慶為元仁宗年號,則其版是元非宋。繼閱宋版《古列女傳》,書末亦有“建安餘氏靖安刊於勤有堂”字樣。則宋時已有此堂。因考之宋嶽珂相台家塾,論書板之精者,稱建安餘仁仲。雖未刊有堂名,可見閩中餘板在南宋久已著名。但未知北宋時即行勤有名堂否?又他書所載明季餘氏建板猶盛行,是其世業流傳甚久。近日是否相沿,並其家刊書始自北宋何年,及勤有堂名所自。詢之閩人之官於朝者,罕知其詳。若在本處查考,尚非難事。著傳諭鍾音,於建寧府所屬訪查餘氏子孫,見在是否尚習刊書之業,並建安餘氏自宋以來刊印書板源流,及勤有堂昉於何代何年,今尚存否。或遺跡已無可考,僅存其名,並其家在宋時曾否造紙,有無印記之處。或考之誌乘,或徵之傳聞,逐一查明,遇便覆奏。此係考訂文墨舊聞,無關政治。鍾音宜選派誠妥之員,善為詢訪,不得稍涉張皇,尤不得令胥役等借端滋擾。將此隨該督奏折之便,諭令知之。’尋據奏,餘氏後人餘廷勷等呈出族譜,載其先世自北宋建陽縣之書林,即以刊書為業。彼時外省板少,餘氏獨於他處購選紙料。印記勤有二字,紙板俱佳,是以建安書籍盛行。至勤有堂名相沿已久。宋理宗時有餘文興,號勤有居士,亦係襲舊有堂名為號。今餘姓見行紹慶堂書集,據稱即勤有堂故址,其年已不可考。”昌熾案:《四庫》著錄林之奇《尚書詳解》、黃倫《尚書精義》,亦皆建安餘氏刊。其它見於各家書目者,不知凡幾。翠岩精舍所刊本有《玉篇》、《元文類》、《陸宣公奏議注》。
校勘記:翠岩精舍,乃元延祐間福建建陽人劉君佐的書坊,世代刻書,延至明萬曆年間,計二百七十多年。
四○五、陳起宗之 陳思 陳世隆彥高【葉昌熾】
臨安鬻書陳道人,芸香累葉續芸頻。
其他鞔鼓橋南宅,亦與江鈿共姓陳。
《瀛奎律髓》:“陳起睦親坊開書肆,自稱陳道人,字宗之。能詩,凡江湖詩人,皆與之善。嚐刊《江湖集》以售。宗之詩有雲:‘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哀濟邸而誚彌遠也。或嫁其語於敖器之,言者論列,劈《江湖集》版,宗之坐流配。”
戴表元《題孫過庭書譜後》:“杭州陳道人家印書,書之疑處,率以己意改令諧順,殆是書之一厄也。”
陳伯玉《寶刻叢編序》:“都人陳思,賣書於都市。士之好古博雅、搜遺獵忘以足其所藏,與夫故家之淪墜不振、出其所藏求售者,往往交於其肆,且售且賣。久之所聞滋多,望之輒能別其真贗。”
《夢蘭瑣筆》:“陳思彙刻《群賢小集》,自洪邁以下六十四家,流傳甚罕。鮑以文詩雲:‘大街棚北睦親坊,曆曆刊行字一行。喜與太丘同裏閈,芸編重擬續芸香。’注雲:‘陳解元詩名《芸香稿》,子名續芸。’”
《楹書隅錄》:“錢心壺先生跋所藏《棠湖詩稿》雲:‘卷末稱“臨安府棚北大街陳氏印行”才,即書坊陳起解元也。曹斯棟《稗販》以南宋名賢遺集刊於臨安府棚北大街者為陳思,而謂陳起自居睦親坊。然予所見名賢諸集,亦有稱“棚北大街睦親坊陳解元書籍鋪印行”者,是不為二地。且起之字芸居,思之字續芸,又疑思為起之後人也。’予案:《群賢小集》,石門顧君修己據宋本校刊,亦疑思為起之子。思又著有《寶刻叢編》,尤為淵博。蓋南宋時臨安書肆有力者,往往喜文章、好撰述,而江鈿、陳氏其最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