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源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紀印度教複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的有勢力。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的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製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總量印度的人口估計有12.1億人,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的人生活在超過55萬個村莊中,其餘生活在2000多個城鎮和城市中。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20%的印度~雅利安人和80%的達羅毗荼人。2006年估計人口有11億1950萬人,1名女性一生所生育孩子的合計特殊出生率是2.85,預計2050年人口將達到15億9270萬人,將超過中國的13億2364萬人口。2011年3月31日,印度斯坦族占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裏雅族3.8%,旁遮普族2.3%。
語言印度的語係主要有印歐語係、漢藏語係、南亞語係、德拉維達語係,語言複雜。目前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
種姓印度婆羅門教主張種姓製度,將人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貴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羅(Sudra,奴隸),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將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製度的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達利特)。雖然印度許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製度,但在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製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姓歧視的殘跡仍存在於社會中。
印度人口2008年估計有1,147,995,898人,排名世界第2,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分布於恒河平原。印度的識字率為61%(男:73.4%;女:47.8%),性別比是1.064男/女,預期壽命68.59歲,人口增長率為1.606%,出生率為22.69/1,000人。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甲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習俗四大傳統儀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隨俗是不變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項特殊習慣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開心、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