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素來有句俗話叫做“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籌建汕頭大學之時,有人建議將其命名為李嘉誠大學。然而,當李嘉誠為汕大投入了無數的金錢、心血和感情的時候,汕頭大學裏卻沒有留下李嘉誠的名字,提及於此,李嘉誠的回答是,“有的人希望最好自己的名字更大一點,更醒目一點。但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人生觀,我的人生觀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認為對這個國家民族有利的,隻要能這樣做下去的話,那麼沒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緊的。”
走進汕頭大學,有兩點會給所有來訪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是在整個校園裏,你幾乎找不到李嘉誠的痕跡;另一個就是李嘉誠如果來到汕大,學生對他的愛戴程度,看了會讓任何一個人感動。當學生們搶著和他握手的時候,能把他一隻胳膊都握滿了。
當一隻隻年輕的手掌,和那隻並不蒼老的胳膊握在一起的時候,那力量,就是希望。
“我生平最高興的,就是我答應幫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們要求的做得更好,當完成這些信諾的時候,那種興奮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
對於外界總把他定型為成功商人,李嘉誠自有一番不同看法,更直言:“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他認為,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最關鍵的成功方法或許是尋找到導航人生的坐標。
沒有原則的人會左右搖擺不定,正確的坐標可讓我們在保持真我的同時,亦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揮灑自如;在不同的崗位上擁有不同程度的成就,就會活得更快樂、更精彩。
“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以為榮的。”扛公益大旗,彙愛心暖流
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150萬港元不等。
剪不斷的鄉梓情
李嘉誠有個宗旨,“發達不忘家國”,“辦公益事業乃是我分內之天職”。他認為“沒有錢是辦不成事的”,但“金錢卻也不是萬能的”,“對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錢也不能解決問題的”,“隻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錢,能為社會帶來較大的益處,我就終身無悔”,“我當努力辦實業,隻有盈餘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錢,用於社會”……
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
這是李嘉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祖國首都,也是他逃避戰亂遠走他鄉的39年來,第一次踏上祖國內地的土地。
觀禮團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遊覽了天安門、故宮、頤和園、十三陵、長城。正值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李嘉誠從首都人的精神麵貌上,預感到中國將會發生巨變。
同時,他又從街景、車流、人的服飾等表層現象,看出內地的貧窮落後。首都如此,鄉村就更不用說。他透過傳媒,對內地貧困並不陌生,現在親眼目睹,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該為祖國為家鄉做些什麼?這一問題時時縈繞在他的心中。
這年底,李嘉誠從家鄉的來信中,獲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戶”,或露宿街頭,或擠在臨時搭起的矮棚籠屋棲身。李嘉誠深為不安,馬上複函至家鄉政府,提出捐建“群眾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幼時,李嘉誠隨父讀過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香港,他承建的樓宇近千萬平方英尺,卻不敢將自己的行為與杜甫的詩聯係在一起,因為是出於商業利益。捐建群眾公寓,雖不可根本上解決房荒,也算是為家鄉父老盡了綿薄之力。
群眾公寓兩處共9幢,4~5層不等,建築麵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戶250戶。李嘉誠共捐資590萬港元,工期分幾年完成,陸續遷入新居的住戶無不歡天喜地,有位新住戶在門聯上寫道:“翻身全靠共產黨,幸福不忘李嘉誠。”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當晚,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茶話會上,李嘉誠說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話:“我是1939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到今天已經有整整40年了。40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鄉,雖然一路上我給自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想到距離會是這麼大。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我的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說話,也什麼都說不出來,說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誠說到這兒,已淚水潸然。
回港後,李嘉誠與家鄉飛鴻不斷,他在信中懇切地說:“鄉中或有若何有助於桑梓福利等,我甚願盡其綿薄。原則上以領導同誌意見為依歸。倘有此需要,敬希詳列計劃示告。”
“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以為榮的”,“本人捐贈絕不涉及名利,純為稍盡個人綿力”……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的醫療條件。其後,李嘉誠積極響應市政府發起的募捐興建韓江大橋活動。李嘉誠捐款450萬港元,名列榜首,莊靜庵(其舅父、嶽父)居其二,陳偉南(香港屏山集團主席,飼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萬人民幣,大橋於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橋東側筆架山,有一座韓江大橋紀念館,在捐資芳名榜中,李嘉誠彩色大照位於正中。
“隻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錢,能為社會帶來較大的益處,我就終身無悔”。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扛公益大旗,彙愛心暖流
“我當努力辦實業,隻有盈餘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錢,用於社會”。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150萬港元不等。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尤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醫院命名。1983年元宵節,家鄉政府有多項包括潮安、潮州醫院在內的工程落成與開幕剪彩儀式,李嘉誠不願參加剪彩活動。最後在有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才在開幕式前的一分鍾趕往醫院剪彩。
李嘉誠在香港也是一個大慈善家。
從1977年起,他先後給香港大學和其他幾個國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捐款5400多萬港元;1984年,他捐助3000萬港元,於威爾斯親王醫院興建一座李嘉誠專科診療所;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三家老人院;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東華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香港社會福利和文化事業的幾十家機構捐善款逾1億港元。
李嘉誠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以及在公益事業上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他,高度讚揚他為國為家鄉做出的貢獻。
李嘉誠有個宗旨,“發達不忘家國”,“辦公益事業乃是我分內之天職”。他認為“沒有錢是辦不成事的”,但“金錢卻也不是萬能的”,“對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錢也不能解決問題的”,“隻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錢,能為社會帶來較大的益處,我就終身無悔”,“我當努力辦實業,隻有盈餘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錢,用於社會”……
“別人無助的時候,幫一下,是最有益的。”扛公益大旗,彙愛心暖流
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施以援手,做出貢獻,是一個人品質高貴的表現,也唯有如此做人,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喚醒生命的陽光
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樣真正有價值而且值得驕傲的事,都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為理想和目標付出時間、努力、堅強的意誌和奮鬥精神……大家以崇高的價值觀,付出愛心、精神,善用寶貴的資源貢獻社會,共同為人生留下美好的種子。
“在別人無助的時候,幫一下,是最有益的。”
李嘉誠可謂是個名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場合,他都無需用名片表明身份。可在中國的西部,他卻破例給幾個殘疾孩子留下了自己的名片。
2001年2月,李嘉誠到西部去考察那裏的教育及醫療情況。臨行前,他特意指出,這次一定要去看望看望殘疾人。
2月20日,李嘉誠來到他8年前捐資建設的甘肅省殘疾人康複中心。當時正在進行康複訓練的腦癱患者見到李嘉誠,邁開蹣跚的腳步,伸出了顫抖的雙手。李嘉誠快步迎上前去親切撫慰。經過聽力語言訓練的聾兒在動聽的樂曲中齊聲朗誦兒歌、跳起優美的舞蹈,李嘉誠臉上不時洋溢出舒心的微笑。他還非常仔細地查看了“長江普及型假肢”裝配的整個流程,關切地詢問假肢是否舒適耐用,當他親眼看到剛裝上假肢的殘疾人邁出第一步時,一絲欣慰的笑容浮現在李嘉誠飽經滄桑的臉上。隨後,他和殘疾人圍坐在一起,他們爭著向李嘉誠說各自的心裏話。殘疾人發自心底的話語,使李嘉誠十分動情,其中有幾個孩子的故事更讓他無法安坐。
田楠從小雙耳失聰,李嘉誠資助的聾兒語訓項目使她學會了說話,能與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學校學習。她現在已是一名高中一年級學生。田楠激動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曆,動情之處忍不住抽泣起來。李嘉誠繞過半個會場走到她身邊,安慰她說:“我聽懂了,不要難過,忘掉不幸過去,未來會更美好!”
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張靜,因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都單腿蹦到門口,眼巴巴地看著小夥伴們背著書包去上學,心中有說不出的羨慕。去年7月,李嘉誠資助她裝上假肢走進課堂。小張靜驕傲地告訴李爺爺,她語文考了97分,數學得了100分,還當場表演了踢毽子,並且拿出了自己的獎狀。李嘉誠高興地接過張靜的三好學生獎狀,撫摸著她的頭說:“將來科技發展了,你還會跑起來。”
6歲的兒童竇軍,長得虎頭虎腦,一派童真,不幸的是失去了一條腿。他見到李爺爺時,毫不羞怯地仰著頭大聲說:“李爺爺給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讀書,長大後掙好多好多錢,坐著大大的飛機去看您。”李嘉誠開心地笑了……
臨別時,李嘉誠出乎意料地向秘書要來自己的名片,逐一遞到殘疾人手中,溫和地說:“今後,有事找我。”在蘭州,從未看見李嘉誠給任何人送名片,現在他拿出來,給的卻是最普通的殘疾人,幾個孩子!
一周後,李嘉誠返回了香港。就在第二天,他給張靜和田楠各寫了一封信,表示很高興與她們見麵,同時鼓勵她們努力學習,積極麵對自己的人生,在學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日後如升學遇到困難,可以和他聯絡。
這樣一個商界巨子,每天要務繁多、百事纏身,但他沒有忘記那兩個普通農村的小姑娘。如此迅速寫信,更是出人意料,同時也讓人敬佩。
中國殘聯的一位盲人理事講述了他下基層經曆的兩件事:青海一位因外傷而雙目失明的70歲老人,終生沒有走出過草原。老人對同是盲人的中國殘聯一位負責人說:“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遠,可聽很多從我家經過的人都提起李嘉誠。他沒來過我們這兒,可他讓草原上的許多盲人都睜開了眼。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如果可以,學習幫助一下需要幫助的人。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扛公益大旗,彙愛心暖流
如果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拿出一天的時間做做義工。在四川自貢,盲人理事去看望一個白內障手術後複明的聾人。盲人和聾人無法交談,聾人就把他的哥哥找來,打著手勢再由哥哥轉述:感謝政府和殘聯,感謝李嘉誠先生。這位聾人現在在給一個工地挑土,一天挑100擔,掙6塊錢。他“講”:每天攢一點,等攢夠了,真想到香港當麵謝謝李嘉誠這位老爺子。繼而,他手指南方,雙手作揖……
李嘉誠說:“人在無助的時候,幫一下,是最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