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4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鄧樸方首次訪問香港時,李嘉誠就捐款200萬元港幣。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之後,1991年李嘉誠再次捐資1.05億元港幣。
其間發生的故事令人回味:1991年8月,鄧樸方率中國殘疾人展能團和藝術團訪港。時值華東水災,在李嘉誠的率領下,港澳同胞紛紛為災民捐款。鄧樸方申明,此次赴港不進行募捐籌款。李嘉誠執意前往看望,在剛剛向華東災民捐獻5000萬元港幣後,又當麵送給中國殘聯一張500萬元港幣的支票。
晤談時鄧樸方特別提到:“我們把你的捐款作為‘種子錢’,每用1元,帶動各方麵拿出7倍以上的配套資金,用到殘疾人最急需的項目上,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鄧樸方的一席話,恰與李嘉誠的辦事原則不謀而合。李嘉誠連聲稱讚,說:“每一個銅板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你們使用資金的效益這麼高,令人佩服!你們所作的,是一項高尚的事業。”李嘉誠向鄧樸方索要了殘疾人事業的資料回去參閱。次日,李嘉誠約鄧樸方再次晤談。
8月12日,兩人見麵。李嘉誠說:“我決定再捐1億元,也作為一顆種子。你們隻需爭取四五倍的配套經費,便可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士。我捐錢,你們落實這個計劃,為殘疾人辦事。”
12月初,李嘉誠委派次子李澤楷來北京,全麵了解內地殘疾人狀況、工作的要點、難點及正在擬定的計劃綱要草案。幾天後,李嘉誠致函鄧樸方:“貴會最能了解殘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決策亦能令殘疾人士無論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幫助,本人及屬下公司均樂意配合……”
如今,李嘉誠播下的這粒種子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不僅促進殘疾人事業由小到大,從點到麵,走上係統發展的軌道,而且使眾多殘疾人實實在在地受益。
1999年12月,鄧樸方將赴香港兩天參加國際會議。李嘉誠聞訊,致電北京,希望與鄧樸方在港期間見麵晤談。12月18日,兩位老朋友再次相聚。李嘉誠真誠地向鄧樸方表示,1990年交談的情景,印象猶深,當時非常高興,新世紀來了,彼此一定要加強合作。李嘉誠樂意再捐款籌辦新裏程計劃,原則上不要錦上添花,一定要實實在在的東西。為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願意不斷付出精力、時間和資金在醫療、教育和公益事業上。
鄧樸方說:“1991年的捐款,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我55歲了,內地是60歲退休,我想在退休前紮紮實實地做幾件事,為後來者留些東西。主要著眼於薄弱環節和發展需要,創造條件、建立基礎、形成機製,使殘疾人事業得以與經濟社會協調地持續發展。無論如何,選好項目,用你的捐款主要做拓荒性的工作。”
李嘉誠讚許道:“機製很重要。”3個月後,中國殘聯送上一份需6000萬捐款資助的《長江新裏程計劃》,李嘉誠欣然同意。後來他又主動追加4000萬,捐款達1億元港幣,以擴大受益人數。《長江新裏程計劃》一經實施,效果顯著。
近年來,中國殘聯多次向李嘉誠提議,舉行捐款助殘總結發布活動並邀請他參加,均被婉言謝絕。
如果可以,就將你的愛心奉獻出來,別讓它繼續塵封。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扛公益大旗,彙愛心暖流
要知道,這世界需要我們幫助的很多很多!李嘉誠說:“這是我作為一個國民應盡之職。”
李嘉誠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樣真正有價值而且值得驕傲的事,都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為理想和目標付出時間、努力、堅強的意誌和奮鬥精神……大家以崇高的價值觀,付出愛心、精神,善用寶貴的資源貢獻社會,共同為人生留下美好的種子。”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商海之外的李嘉誠,在生活中書寫出了一個立體的、大寫的“人”字。
佛學大師趙樸初,臨終前,在醫院揮毫為李嘉誠題詞:“拳拳愛心。”很少題詞的李嘉誠,在甘肅省殘疾人康複中心一揮而就:“發揮人性中光明與高貴的一麵,為無助者提供無償服務。”同時同地,殘疾人送上他們的禮物——在眾多殘疾人的簽名之上,托出一行大字:“您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施以援手,做出貢獻,是一個人品質高貴的表現,也唯有如此做人,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如果可以,學習幫助一下需要幫助的人。
如果可以,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拿出一天的時間做做義工。
如果可以,就將你的愛心奉獻出來,別讓它繼續塵封。
要知道,這世界需要我們幫助的很多很多!
公益慈懷,授人以漁
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大特質,就是有豐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需要,追求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和有價值的人生。因此,人的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就構成了現代市場社會中“經濟人”道德升華的內在動力。
2011年6月29日上午,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李嘉誠出席了汕頭大學2011屆畢業典禮暨頒獎禮,並發表演講《檸檬汁人生觀》,他慷慨激昂地指出:“教育是掌握未來的關鍵,命運與堅持讓我和國家共創汕大,但承傳發揚汕大精神的重責是落在你們身上。如果我們堅信萬物凝聚有始,長江不擇細流,彙聚百川,如浩瀚宇宙,點點銀河繁星,那你們必須謹記,建立自我能讓個人夢想成真,追求無我能讓更大的理想成真,汕大人要活出超越夢想的人生。”勉勵學子要勇於麵對逆境,接受挑戰,描繪自己獨特的心靈地圖。
李嘉誠不僅是全球潮商慈善排行榜的領頭人,而且是全球華人企業家的首善。由李嘉誠及其基金會向社會各項事業捐助的資金已達144億元,而李嘉誠基金會總價值現在已超過100億美元。
李嘉誠事務繁忙,但參加汕大的畢業典禮,幾乎是李嘉誠每年必做的大事。因為投資教育、創辦汕頭大學,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也是最牽動他大愛情懷的事。對於熱心公益和慈善事業的李嘉誠來說,投資捐助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環保的盛舉非常具體地實現了他對於公益事業的理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扛公益大旗,彙愛心暖流早從1978年開始,李嘉誠就考慮到內地教育事業的有待繁榮,特別當他看到廣東地區有些教育尚待支持和開發,而廣東的高等教育在他看來很難與不斷騰飛的經濟相互匹配。於是李嘉誠毅然決定捐一筆巨資在廣東汕頭興建一所全日製大學。
1981年春,李嘉誠最後選定了汕頭大學的校址——汕頭市西北的桑浦山南麓,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精力進行建設。甚至在李嘉誠的商業經營麵臨較大困難時,他也沒有停止對汕頭大學的資助。他在給汕大籌委會的信中動情地寫到:“鑒於汕大創辦成功與否,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為重要,而站在國民立場,能在此適當時間,為國家盡心盡力,即使在可能麵對較大困難的經濟情況下,也一定要做這件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李嘉誠這種矢誌不渝地資助汕頭大學的義舉,讓無數知情人深深折服和感動。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大特質,就是有豐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需要,追求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和有價值的人生。而香港大學醫學院、香港公開大學、北京大學圖書館、長江商學院、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李嘉誠教育基金以及加拿大、新加坡的教育機構,都得到李嘉誠基金會的巨大捐助。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發生重大震災,李嘉誠以李嘉誠基金會、李嘉誠教育基金、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的名義捐款1.3億元人民幣,這筆善款也主要流向教育領域。在教育部的指導和配套下,善款大部分被用於為震區內受災學生(包括大、中、小學)設立特別教育基金,使受災地區廣大學生獲得生活費及學費的資助。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據悉,時至今日,李嘉誠對汕頭大學(包括長江商學院)已承諾及捐出的款額共54億港元,其中截至2011年的捐款約40億港元。
李嘉誠曾經動情地說過:“我對時間什麼的都無所謂,最困難的是,有的時候看到一些家人為病者勞累的時候,我會吃不消。”於是,在捐助教育之外,他最樂意做的就是醫療和助殘事業。
2000年,李嘉誠基金會資助兩億港元,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啟動“長江新裏程”計劃。這項善舉使107萬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為4萬名低視力者配用助視器,為6萬名失聰兒童安排語言訓練,建設30個省市和自治區殘疾人士的綜合服務設施,以及開展智障和小兒麻痹症的預防治療與康複服務,到如今,這項計劃已經讓上千萬的殘疾人士受益。
李嘉誠曾經說過:“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把你的臉迎向陽光,那就不會有陰影。”
因此,捐助扶持麵向未來的文化、體育、環保項目,就成了李嘉誠公益事業的重點。
1989年,李嘉誠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界亞洲運動會;1997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新圖書館的建設;2009年4月22日,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和記黃埔聯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捐贈人民幣1億元。
李嘉誠認為,競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那麼,他決不會簡單的將錢布施給窮人,因為這將創造出更多的懶人,公益的結果將無法推動社會的進步,反而會適得其反,使接受者墮落。李嘉誠把基金會的最大投入放在教育、醫療、圖書館、環保等公共建設的原因,是他深刻地認識到,人必先自助而後人助,通過教育來補償弱者的生存能力,培養知識的力量,激勵和幫助有潛質和有上進心的人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境遇;通過救死扶傷的具體善舉,讓陷入生命困境的人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和人性的陽光,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義;通過捐助文化、體育、環保項目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創造人類社會可延續的未來,從而促進社會的文明發展,這才是李嘉誠致力於公益的根本目的。
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大特質,就是有豐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需要,追求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和有價值的人生。因此,人的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就構成了現代市場社會中“經濟人”道德升華的內在動力。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市場經濟約束機製使人具有“道德人”屬性。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說:盡管由新教倫理創造的資本主義精神和道德力量哺育了近代“經濟人”,然而為了保持經濟衝突與道德抑製相平衡,“經濟人”的成長仍然需要道德的支持。在現代社會中,有這樣一些企業家或財富巨頭,無論他們在致富過程中如何地運籌帷幄、精於計算,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卻熱忱慷慨,以社會乃至人類的福祉為己任,因而被稱為現代社會的“道德人”,而“道德人”是對“經濟人”的一種完善和補充。
從這個意義上看,李嘉誠毫無疑義就是這樣一個“道德人”。同時,李嘉誠非常注重對社會利益的追求,強調個人對社會的義務,深具奉獻精神,通過公益行動和倡導公益精神,他獲得了個體生命的升華。
2011年10月20日,李嘉誠獲美國卡內基基金會頒發卡內基慈善獎,是這個獎成立10年以來,第一位華人獲此殊榮。李嘉誠親自到紐約公立圖書館出席頒獎典禮,從紐約市長、2009年得獎人布隆伯格手中欣然接過這個獎項。
我認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麼做。照我現在的做法我為自己內心感到富足,這是肯定的。李嘉誠在致辭時說:“有能力做出盡其在我的選擇來貢獻社會是一種福分,而這正是企業家最珍貴的力量。我深信我們的至誠和決心,必能造就有效率和正麵的成果。我有兩個兒子,但我視我的基金會為我‘第三個兒子’,他將落實我對推動社會改變的承諾和貢獻。我和基金會的同人能和大家在這奉獻的道上並肩同行,實深感殊榮。”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