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文化之感傷(1 / 3)

8文化之感傷

品味“素顏女人”

馮侖是個很有思想的人,總會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往事有新解法,自萬通抽身而出的他,生活變得越來越自由。彼時,他會按時看新聞聯播,且特別關注中國台灣地區的大選和事態動向;他會逛誠品書店,看看自己的書在銷售榜中的排行,然後編上幾個段子,一邊警示下年輕人,一邊為自己的書做宣傳。

幾十次的台灣之行,讓他對玉山主峰“日久生情”,從此便愛上了這座島。說到台灣這個地方,他有著無限感慨。

他喜歡西門町,每次去都會悠閑地步行。穿過西門町,卸下了工作中的狀態,或許旁人會把他和西門町的老人弄混,歲月流逝,他也開始顯露出些許老態了。

時而,他會從“五月天”主唱阿信的店門前走過,來到武昌街電影院後巷;也會心血來潮地到眷村去看看老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在細膩鮮活中體會著台灣如畫卷般的恬淡。他樂於做一個饒有興致的旁觀者,記錄著這些明亮而又鮮活的故事,讓自己成為這些故事中的關鍵人物。

一次,馮侖在台灣圖書館內看到了蔣介石過世時的那篇全民悲憫的悼詞。從體製走出來的他,對文中的內容十分懷疑,經過了思考,他便感到了,也許是兩岸的敏感關係讓他自進了台灣以後,就不自覺地戴起了有色眼鏡。他就是這樣,不懂的東西會馬上去學習。從那以後,發掘台灣的故事,成為他遊走於這個島嶼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事實上,台灣在馮侖的腦子裏早有位置。2011年的時候,他在台北啟動了第一個來自大陸房地產商參與的項目——“萬通台北2011”,以一個“外省人”的身份在台灣建造房屋,以賣給另一群“外省人”。

馮侖說,台灣是自己遇到的一塊真正耀眼的美玉,喜歡至極。每天把玩在手掌間,反複地琢磨,逢人便要誇上幾句,讓所有人都知道這玉有多豐潤,讓所有人都一並愛上它,最後讓所有人都有買下它的衝動,帶回家裏去感受它。

52歲的馮侖,把台灣比喻成一個素麵朝天逛大街的女人,乍一看覺不出這女人的驚豔,但仔細一看,舉手投足間的姣好儀態,讓人覺得這女人格外漂亮。在他眼裏,台灣好似一個氣質婉約的女人,不是用來瞧的,而是要細細地去品味、去感受。

第一次去台灣時,馮侖是打算去“驗貨”的,想要看看這個“女人”背後的秘密。那時兩岸還沒有完全開放,所以他下了飛機之後,從朋友安排好的貨物通道進入了台灣。

時光飛逝,轉眼間馮侖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伴隨著兩岸開通互訪的好消息,他打算送自己一份生日禮物——自行車環台遊。

9天的自行車自駕遊,讓馮侖感受到了被曆史分割了太久的兩地文化。他覺得,台灣的企業家和大陸的企業家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天氣、風土人情,在沒有什麼實際的東西可聊的情況下,隻能坐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的尷尬了就互相大笑起來。

台灣人是熱情的,他們愛開玩笑,但是這讓大陸的企業家們覺得莫名其妙,因為他們不知道台灣大佬們的笑點在哪裏,根本抓不住。這樣的現象讓馮侖意識到,兩岸的人民分離太久,在時代上已經漸漸顯出了界限,不隻是經濟,還有本是同根生的文化。

於是,馮侖決心走遍台灣每一個角落,去看看最真實的台灣普通民眾的生活,看看那些被政治和曆史遮蔽的“點點滴滴”,再看看那些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被忽略和誤解的故事。

台灣的井然有序讓馮侖為之驚歎。在台灣鄉下一路騎行,他看到了台灣人的禮讓和秩序感。每個人都能快速地行駛、很有安全感,在這裏不可能出現開車亂撞人的現象,不管是城市還是鄉下,人人都是如此,且越往鄉下的地方反而越有秩序。

在台灣,隨處可見經營得“精雕細琢”的生意。一次,馮侖到一家餐館吃飯,老板穿著一身簡單的粗布麻衣,但從餐具上卻足見其用心程度,每一個都格外精致,菜單上的菜品從名字到價格,更是讓人說不出半個“不”字。

菜單上什麼樣,端上來的菜就是什麼樣,絕無半點“欺騙”之意。台灣的很多店鋪生意都很好,可是老板們卻都沒有選擇開分店。他們的想法是:在生意好的不用太操心的時候,把時間省下來去琢磨怎麼養花、怎麼做出更好吃的美食、如何與家人遊玩;這種“小敘事”情懷,讓喜歡讀書寫作、聽音樂、骨子裏透著文藝氣息的馮侖,在精神上為之一次又一次地點了“讚”。

馮侖在台灣感受到的不僅是未曾見過的文化,還有大陸和台灣之間在彼此需求和缺失上的互補。放眼台灣是馮侖的意願,他想把台灣文化中的優點融入到萬通之中,也想把萬通的業務發展到台灣。若是往高層次上說,在馮侖心裏,他是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兩岸做些什麼的。

不同文化,相同機會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說:“所謂‘文化’,就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所謂文化的不同,就是在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改變人心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差距,故而馮侖想找到兩岸文化差異的根本。

有幾次去台灣,馮侖趕上了《艋舺》和《淚王子》的上映,這兩部電影被譽為當地的“國民電影”,後來他又看了“雲門舞集”和“漢唐樂府”,覺得台灣電影很真實,是用真情在演繹故事,而不是用故事來變現真情。因為,情是真的,故事是假的。

馮侖很熱愛電影,像熱愛文學那樣。自從看了《寶島一村》,便一心想著找機會去眷村看一看。幾天後,他叫來一輛出租車,上車後和司機說想要去台灣眷村,司機聽他這麼一說,覺得有些莫名其妙,說:“連台灣本地人很多都不見得知道眷村,你一個外省人居然知道?”對馮侖而言,這就是探索,正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想去看一看。

馮侖利用了大陸人到台灣度假的消費心理,選了台北市最昂貴的郊區——陽明山,這就是他在台灣的第一個項目工程——“萬通台北2011”。陽明山位於台北北部,因為盛產茅草,所以先人們為其命名為草山,後來為了紀念明儒王陽明,便更名為陽明山。

文化流淌,歲月打磨,使得陽明山成為了文人們久居留墨的地方,這裏也成了台灣最有曆史的豪宅聚落,每個時期的新主人都是當時的精英豪強。

馮侖看重的也正是這一點,萬通台北2011坐落於淡水小坪頂,這是一棟有著276套精裝修的服務式寓所。住在陽明山,宛若置身人間仙境,在台北的繁華與寧靜中交替,讓所有來到這裏的人不禁心曠神怡。“萬通台北2011”把這一切呈獻給所有人,此價值永續的恒產必定會代代相傳。

馮侖認為,這是傳統文化的延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萬通台北2011”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不動產載體,使這裏成為全球華人生活圈的精神部落。

在最早的一批赴台交流的大陸企業家中,馮侖並不是唯一愛上台灣的成功人士,但他始終都是推銷台灣的第一人。劉永好就是被馮侖一點一點地“磨”上了這座寶島,並因此愛上了這個地方的。

從那以後,劉永好每年都要出入台灣好幾次,先是拜訪了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隨後又拜訪了大成長城集團的韓家四兄弟。在他看來,台灣最能讓他興趣盎然的即是農業。台灣的農業技術發展得特別好,讓見識過的行內人都印象深刻,尤其是台灣的農會和農舍,對台灣發展現代化農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都和馮侖說,政治因素會讓發展到台灣的大陸房地產企業承擔很大風險。對於這樣的忠告,馮侖表示感謝,但在他心中,台灣這塊美玉是不會讓自己失望的。他說:“一般從大陸過來的企業家,都會覺得台灣這個市場太小、地域狹窄,這個是普遍能看到的缺點,畢竟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大陸那麼大的市場。但是我能從問題中看到機遇,一塊好玉即使有瑕疵,也是值得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