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張恨水20歲了,隻身在外闖蕩謀生,而時世艱難,一事無成。母親戴氏心急如焚,想到兒子已到婚娶之齡,既然謀生不易,不如在家安心度日。於是,她自作主張,要為兒子張羅婚事成家,最後在潛山縣源潭鋪徐家樓物色了一個姑娘。
據媒婆說,姑娘家也是書香之家,門戶相當。父親徐海山,就是教書館的私塾先生。徐家有兩個女兒,待字閨閣,挑花繡朵,無不精絕,心靈手巧,玲瓏活潑,且粗通文墨。戴氏一聽,非常高興,親自出馬,替兒相親。
秋收之後,農閑季節,鄉村裏就風行唱戲。這天,徐家樓唱戲,相親就選擇在這天。因媒婆說要“暗相”,就是先不驚動對方,但是雙方都知道。相中了,再明媒過禮;相不中,外界也不知,雙方也不失麵子。所以,戴氏在媒婆的陪同下,來到徐家樓,對人便說是“看戲”。隻見台前人山人海,甚是熱鬧。徐家兩個姑娘並肩而坐,有說有笑。媒婆指著其中一個說:“就是這一個。”戴氏一看,那姑娘眉清目秀,細皮白肉,模樣可愛,神態大方。媒婆說:“這個是姐姐,那個是妹妹。”戴氏說:“一母所生,還有什麼兩樣,不就是一大一小嘛。”於是,當場拍定,滿意而歸。
可是,戴氏和徐府雙方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奸刁猾壞的職業媒婆,為了貪得媒禮,在暗中又使用了“連環掉包計”。她在徐府上說:“要兩個姑娘坐在一起,佯裝看戲,有說有笑,活潑自如,比大姑娘一個人呆坐著,中看些。”而她給戴氏指的是長相俊美的二姑娘,坐在身邊的才是相貌平常的大姑娘。就這樣,媒婆設計導演,一手操作,終於成就了一個“門戶相當”的“美滿姻緣”。隨即,下了聘禮,定了婚期。
戴氏托人寄了信,要恨水回家。張恨水浪跡在外,仍是一事無成,隻得回家。戴氏將這婚事向兒子說了。可張恨水對這樁突如其來的婚事,毫無思想準備,不能接受。戴氏正色說:“你也老大不小了,自古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兒女婚姻,父母做主。這麼多年,你浪遊在外,一事無成。我身為母親,再也不能由你這麼浪蕩下去,你該成家了。何況,這姑娘,身材窈窕,相貌端莊,配得起你。”張恨水想到三年前父親臨終時的遺囑,自己親口答應要孝母聽話,又想到母親36歲居孀守寡,撫育著一家大小的辛苦操勞。他隻得違心地聽從了母親的安排。
轉眼到了臘月初八。張府上下,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迎親隊伍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在眾人的簇擁下,張恨水與新娘拜堂成親,牽入洞房。誰知,秤杆子挑開紅頭蓋,新娘不好意思地一笑之中,張恨水卻呆若木雞。眼前的新娘方臉厚唇,眉目平平,村姑膚色,不顯山水。他再定睛一看,身材矮胖。這哪裏是身材窈窕?頓時,張恨水的心頭大有蒙騙成婚的屈辱之感。他看了多少才子佳人的小說,他看過多少美女英雄的故事。他算不得“英雄”,卻也自負為“才子”。他得不到“佳人”,卻也不至於落到“騙婚”的地步吧。他心中的美夢徹底破滅了。他不由自主地走出了洞房,默默無語地走著,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後山天明寨,一個人號哭起來。
家人送鴛鴦蛋時,才發現隻有新娘一人獨坐,而不見了新郎,方知張恨水逃了。頓時,張府一片混亂,族人打著鬆明火把,四處尋找。找到下半夜,方在天明寨石縫裏找到了張恨水,將其挾持而歸。
戴氏本想重重教訓兒子一頓,可一看兒子哭得兩眼通紅,一副落魄之狀,不免內心一陣酸楚。她隨即轉換語氣說:“人,已明媒正娶進了門,當眾拜過了堂,進了洞房。你沒有成婚,也算成了婚。我們張家也算是個高門大戶,書香人家,不能有失體統。今晚,你無論如何,也得完婚。這門親事,是我定的,一切都是我的錯。將來以後,你自己有看得中的、如意的,你再娶一房,我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