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習藝所是個慈善機構,大部分都是女孩子,要靠挑花繡朵來維活自己,而且進所容易出所難。按照規矩,女孩到了十七八歲,就將照片掛到專門屋子,等待外人來相親擇配。相中了,則由習藝所負責人辦妥手續,交給男方領走。
1923年春,習藝所的女工頭,將幾張男人的照片,讓胡秋霞選擇。女工頭主張她選擇一個中年商人,說這樣有固定收入,今後生活有保障。胡秋霞卻選中了一年輕的讀書人。於是,習藝所通知男女雙方見麵。雙方一見,似曾相識。原來,胡秋霞相中的,就是早年給她買菜錢,使她免除一頓毒打的“好大哥”。張恨水相中的,就是當年在街頭施舍救濟的“可憐女”。於是,辦妥手續。胡秋霞隨張恨水住到了潛山會館。
1924年,張恨水的小說《春明外史》開始連載,而紅極文壇,名噪京都。他們又生下了一個女兒,使小家庭更有了溫暖。而那姓楊的人家,又想方設法來慕名攀親。又是認胡秋霞做養女,說這樣可以提高她的出身門第,不辱沒大作家張恨水;又是帶著金銀首飾,給他倆新生的女兒;又是接胡秋霞回家,說是回娘家走走親戚。
後來,張恨水根據胡秋霞的生活經曆,創作了長篇小說《落霞孤鶩》。小說出版後,立即被上海明星電影公司看中,於1931年拍成了電影,由著名影後胡蝶主演。有關楊家人認胡秋霞做女兒的情節,張恨水又將其寫進了另一部小說《金粉世家》,如第九十八回“院宇見榛蕪大家中落,主翁成骨肉小婢高攀”。
1932年,武漢遭受特大洪水,北平新聞界舉行賑災義演。張恨水演的是《女起解》中的崇公道,與之搭檔演蘇三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別看她稚氣未脫,表演起來卻板槽穩熟,動作優美。特別是甜潤的唱腔,鎮得全場傾聽其喉。下場之後,兩人交談。恨水得知她是春明女中學生,名叫周淑雲,能歌善舞,聞名全校。義演組織者專門請她來客串的。而周淑雲心儀已久而無緣得識的當紅作家張恨水,今日竟與自己同台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