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千古一帝君士坦丁(1)(1 / 2)

公元280年,君士坦丁出生於今塞爾維亞的尼什。他來自世家大族,但據說是他父親君士坦烏斯和他的旅店女仆的私生子。當時正值戴克裏先推行四帝共治製,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副手,年輕的君士坦丁很快便成長為帝國上層建築的重要人物,他曾到東部帝國的皇帝戴克裏先軍中服役,並在對埃及和波斯的戰爭中靠自己的勇敢和才幹升任高級軍官。305年,戴克裏先和馬克西米連同時退位,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回到他的身邊,隨父轉戰不列顛等地。306年,君士坦烏斯病逝,君士坦丁在軍隊擁立下繼位為西部帝國的皇帝。但是,帝國的部分將領不服,於是內戰爆發。經過6年的征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上述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據說在基督的佑護下擊敗了挑戰者馬克森提,統一了西部帝國。與此同時李錫尼也控製了東部帝國的政權,形成了兩帝並立的局麵。兩人在初期曾密切合作,包括在313年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等。但統一帝國的野心終於使他們水火不容,323年,君士坦丁進犯並擊潰李錫尼,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公元三一二年秋,君士坦丁的軍隊朝羅馬挺進。在士兵皮靴的踐踏下,這條通往羅馬的弗拉米尼亞大道上塵土飛揚。雖然年輕的羅馬將軍君士坦丁已自封為西羅馬皇帝,另一位羅馬人馬克森提烏斯卻占領了羅馬,也自稱為皇帝。君士坦丁決心要徹底解決此事。他和馬克森提烏斯各受其軍隊擁護為帝,兩人也對即將來臨的對抗作了萬全的準備。

公元三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君士坦丁擊敗受古神隻保護的敵軍,促使他成為基督徒。那次決定性的勝利,引導他繼續在基督教的旗幟下獲得多次勝利。等他終於成為羅馬名正言順的皇帝後,他運用一己財勢加速基督教會擴展,並削弱廣大帝國內的異教崇拜。他死後,基督教仍繼續擴張,最後改變了世界的麵貌。

君士坦丁之父君士坦提烏斯生於伊利裏亞內陸的農家。當地的地理環境險惡,距離羅馬帝國危險邊境的一處據點不遠。長久以來,伊利裏亞便是征召羅馬官兵的最佳地點。對滿懷壯誌的農村男孩而言,從軍即是在羅馬出人頭地的最好方法。君士坦提烏斯也不例外,一到法定年齡便從軍去了。他的同袍替他取了個拉丁文綽號克洛魯斯,意即“蒼白者”。他的蒼白可能是他極力控製自己情緒所致,因為他終生必須應付壓力和危險,是個認真幹練的人。

克洛魯斯生長的年代,適逢羅馬帝國經曆混亂而絕望的黑暗時代。到第三世紀中葉,帝國數千英裏邊境的幾處據點均遭野蠻部落蹂躪。過去的羅馬皇帝,都是閱曆豐富、作風開明的人士,而今卻由粗魯不文的軍隊將領擔任。羅馬雖然亟須強人領導,但在克洛魯斯從軍隊基層力爭上遊的時候,少數幾位展現實力的皇帝常常掌權沒多久就被暗殺。

不過事情並非一向如此。在此二百五十年前,年輕的奧古斯都·凱撒建立了羅馬帝國。他在公元前二十七年一手掌控了逐漸崩潰的羅馬共和國,把它改造成皇帝一人統治的國家。奧古斯都是一位聰慧精明的領導者,他表麵上延續以往官員及元老院議員民選的憲政體製,因此博得民眾及有力高層人士的歡心,其實他才是真正掌有實權的人。由於他的管理,古羅馬法律和傳統受到支持,帝國恢複生氣,影響力及領土均獲擴展。奧古斯都死時,帝國疆界擴及地中海附近的一塊廣大地區——北方與西方臨海及運河,東接三大河(萊茵河、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南鄰非洲和阿拉伯省份接壤的危險沙漠。改變後的邊界外便是蠻族出沒之地,他們不時威脅要進犯邊境,但總是被羅馬訓練有素和高度機動化的軍團所擊退。

在公元後的頭兩世紀內,奧古斯都的繼位者當中出了許多傑出帝王,其權力中心羅馬的重要性與榮耀與日俱增。它坐落於七座丘陵之上,擁有輝煌的異教神廟、廣大皇宮和政府建築,其間錯落供人民使用的巨型公共建築——浴場、競技場、紀念碑、市場和公園,綿長的渠道自七座山丘向四方伸展。特優的道路自羅馬黃金柱石向最遠的角落輻射,是貿易和迅速防禦的絕佳通道。羅馬附近瀕臨台伯河口的奧斯蒂亞在羅馬海軍艦隊保護下,運貨船隻川流不息。羅馬商人的交易對象,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到埃塞俄比亞的酋長,他們甚至在第二世紀中葉派遣一百多艘船至印度,到中國的船也有數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