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亞瑟王——永遠傳頌的英雄(1)(1 / 3)

亞瑟王是公元5世紀左右英格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國王。人們對他感性認識更多的是來自凱爾特神話傳說和其分支,沒有人大量涉足過亞瑟王的真實生活。傳說中,他是古英格蘭的國王,圓桌騎士的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他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西元800年左右,威爾斯的修士撰寫了一本《布靈頓人的曆史》,書中首次記載“亞瑟”這個名字,描述他領導威爾斯人抵抗從泰晤士河中遊入侵的薩克森人。

傳說中,亞瑟王亞瑟·潘德拉貢是其父尤瑟的私生子,在此之前尤瑟王正室的孩子則是個女孩。這女孩就是亞瑟王同父異母的姐姐摩根,她也是後來亞瑟王的騎士莫德雷的生母。

總之,作為家族唯一男性後繼的阿托利斯很不巧偏偏是個私生子。雖然王位必須是由男性來繼承,但私生子的身份又難免會遭到非議甚至暗害。

教堂的墓園裏,高高的祭壇邊,有個方方正正的大理石塊,正中央像是一英尺高的鐵砧,牢牢插著寶劍……金色的銘文如是寫道:“凡拔出石中劍者,即為全英格蘭之王。”

大夥兒在倫敦最大的教堂望過彌撒後,聚集在石中劍前,一個個輪番上前拔劍,卻全都束手無策。總主教說:“那個拔得出劍的人不在這裏。不過上帝定會讓此人揚名於世。”他接著宣布,下一個有意試身手的人,必須先在競技中獲勝。

盛大的賽會定在元旦當天舉行。勇士們揮舞著槍矛,驅策馬兒,在堅硬的土地上比劃槍術,別處還有些武士在地麵以刀劍盾牌相向。埃克特和他的兒子凱以及侍童亞瑟,來到競技會場。身為武士的凱打算參加決鬥,試試運氣。但是凱遺失了劍,派亞瑟去替他找一把來。

這少年自言自語道:“我要騎馬到教堂的墓園,把插在石中的劍拔出來,我的兄弟凱今天可不能少把劍。”他手握劍柄“輕輕鬆鬆,不費吹灰之力”就抽出了劍,騎馬回去把寶劍獻給凱。

亞瑟後來又在聚集的人群前表演這一手,大夥兒目睹奇跡,都雙膝跪地,高呼:“我們奉亞瑟為王……我們都見到了,這是上帝的旨意,他是我們的國王。”於是亞瑟被冊封為英格蘭王。

亞瑟王堪稱不列顛最偉大的國王。在眾多有關他的傳說中,石中劍或許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個。然而,亞瑟究竟是誰?他真的存在過嗎?在中世紀文獻中,他為何又是最出名的人物?

我們得從不列顛西部的威爾士著手展開研究。時為公元六○○年左右,一位吟遊詩人正歌頌著遇害不久的一位英勇戰士。他對這位偉大的戰士讚譽有加,但在詳細敘述他的軍事長才時,吟遊詩人卻承認,他並非最優秀的人才。“不過他可不是亞瑟。”這位吟遊詩人的詩《高多汀》,在這個世紀稍後被人用文字記載下來,這首詩就因為這一個間接提到亞瑟的句子而聞名。雖然有些曆史學家認為,這個句子是後來才添加在文稿上麵,但是大多數學者相信,原稿中就有這個句子。果真如此,這就是亞瑟王的傳奇首次見諸文字紀錄。這句詩提供的資料內容或不多,但仍可挖掘出若幹史實。

由於糧食匱乏,加上亞細亞部落入侵的威脅,名為西哥特人的日耳曼部落侵略軍,離開東歐的家鄉。他們在羅馬帝國東部安居樂業了一陣子,不久後揮兵反抗帝國政府。他們在首領阿拉裏克的領導下,沿著意大利海岸向南遷徙。公元四一○年,侵略軍攻占帝國的首都羅馬。雖然西哥特人後來並沒有繼續占領這個帝國城市,阿拉裏克的入侵卻適足暴露羅馬帝國的軍事弱點。在公元五世紀結束前,羅馬城和帝國終於淪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