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千古一帝君士坦丁(2)(1 / 2)

戴克裏先進行新的人事命令前,他必須先行解決羅馬另一位皇帝——他在同年的戰爭中完成此事。現在他是龐大紛亂的羅馬帝國唯一的領袖。在半年內,他判斷單靠一人無法重整偌大帝國,於是在公元二八六年秋,任命一位名叫馬克西米安的伊利裏亞將軍為共治皇帝。馬克西米安曾在波斯戰爭中表現優異,雖然殘暴不文,他的忠誠度卻值得信任。戴克裏先向馬克西米安言明,他本人還是羅馬事務的主導者,然後才將帝國西半部的管轄權交給他。

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之後,致力於加強皇帝本人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雕像製,分封他的子侄統治各地;廢除了近衛軍,改用皇帝直接控製的宮廷親衛隊來代替它,並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於達到了它的頂峰。

盡管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庭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君士坦丁重建並擴建了拜占庭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庭為君士坦丁堡,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曆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

君士坦丁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據說內心極其虛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寶氣來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輕度人格分裂者。他頗具仁愛之心,但曾毒死過他能幹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施行過仁政,給貧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變本加厲地成為貧苦人的壓迫者。他頒布法令,規定奴隸主有權鞭打奴隸至死,對奴隸逃亡者加重處罰。更重要的是,他嚴禁隸農逃亡,規定隸農及其後代必須固著在主人的土地上,對逃亡的隸農應帶上鐐銬解歸原主。這就開啟了中世紀農奴製的先聲。此外,他還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著在他們所屬的公會裏。他規定造幣、麵包、屠宰等行業為終身和世襲行業,這對中世紀的城市行會製度也有很大影響。

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並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這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聯想到摩尼教,也曾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餘年的飄蕩之後,終於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曆史舞台上。聯想到尼西亞會議的作用,可以預見,假如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起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

君士坦丁究竟何時開始信奉基督教我們不得而知。最通常的一種說法是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不管君士坦丁怎樣或何時成為基督信徒的,他總是非常熱衷於基督教的發展。他最早期的行動之一就是頒布《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還要求歸還先前迫害時期沒收的基督教教會的財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君士坦丁大帝古幣頒布《米蘭敕令》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相反,它標誌著君士坦丁的統治正式對猶太教實行迫害的開始,而這種迫害在基督教化的歐洲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君士坦丁建立基督教決不是為了使它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製訂的法律和其它的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發展。顯而易見,在他統治期間改信基督教會增大在政治上謀到高官顯位的可能性。他的法令給予基督教各種不同實惠的特權及稅收豁免權。幾所屬於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也是在他的統治期間建成的,如伯利恒聖誕教堂和耶路撒冷聖墓(耶穌墓)教堂。

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並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這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聯想到摩尼教,也曾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餘年的飄蕩之後,終於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曆史舞台上。聯想到尼西亞會議的作用,可以預見,假如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起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