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千古一帝君士坦丁(2)(2 / 2)

君士坦丁在對待宗教問題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首先,他命令召開尼西亞信經大會,因為大會第一階段,主教們停留於關於神學上的爭執,而沒有進展,大帝本人非常憤怒,曾經發信件斥責雙方,拖延怠慢,這是有明確的文獻記載的。學者孫熹等很多學者都認為:因為大帝深知,基督教在帝國內部開枝散葉,依然根深蒂固,隨著羅馬帝國的風雨飄搖,原先的多神信仰,跟把皇帝尊奉為神的教義亦然墮落,因此,一個統一的,強固的教會是鞏固帝國穩定的基礎,但是一個分裂的教會必然帶來動蕩,因此,關於聖三位一體的解釋在尼西亞信經大會上是不完全的,不徹底的。

尼西亞信經大會,正統與異端的分野,亞流派之所以被斥之為異端,是因為當時參加大會200餘位主教,僅有2位支持亞流派的觀點,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異端,阿裏烏斯教派。

同時必須指出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君士坦丁自己本人並無所謂異端與正統之分野。他臨終時候接受的是阿裏烏斯教派的洗禮,也是確真無疑的事實,他僅僅是希望利用教會的精神力量以及希望平衡教權與世俗權力的力量。有傳言說大帝本人在尼西亞信經大會之後對羅馬天主教進行打壓,雖然隻是風聞,但是,在他本人接受的是阿裏烏斯教派的洗禮這一例證看來,其本人對所謂的正統或者非正統是有所保留的。

後代的曆史,基本為中世紀的教士所編寫跟統治,我們應當明白,這本非一個客觀的立場,因此說,在大帝台伯河橋大戰時候見到的基督信號,也有附會的嫌疑,不排除是世俗與教權相互影響,相互扶持。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並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這是基督教發展曆程中的重大轉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等。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隻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係,其中正統教會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曆山大裏亞主教阿裏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隻有聖父才是永恒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於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於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裏烏斯派為異端,將阿裏烏斯革除出教會。

人類曆史上曾湧現過無數傑出的帝王,如亞曆山大大帝,查理曼,拿破侖,成吉思汗等等,但他們或許破壞有餘,建設不足,或許建立的帝國持續時間太短,或許他們功業的影響隻局限於少數國家地區,而不能像君士坦丁這樣有著長久而遍及世界的影響。歐麥爾一世和阿育王對伊斯蘭教和佛教有著與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相類似的影響,但伊斯蘭教和佛教對人類曆史進程的影響畢竟不能與基督教相比。實際上,即使在甚少基督徒的中國,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基督教的贈予,如公元紀年(實際上是耶穌基督紀年)、星期日、一夫一妻製、聖誕節、普世精神、懺悔和感恩精神等等。

此外,君士坦丁大帝有重建後期羅馬帝國輝煌之功。拜君士坦丁大帝所賜而確立了曆史地位的君士坦丁堡,由於三麵環海一麵靠陸的特殊環境,以及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充足的物資儲備,一直是中世紀最難攻克的堡壘,君士坦丁堡的穩固正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曆經千年而不倒的一大關鍵。因此,君士坦丁大帝也被視為拜占庭帝國的奠基人。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立的行會製度,也是歐洲中世紀行會製度的先聲。

綜上所述,君士坦丁大帝是最有影響力的世界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