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亨利二世起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就存在著一個政治聯係。但到都鐸王朝為止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是很有限的。都鐸王朝開始加強對愛爾蘭貴族的統治。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斷絕後愛爾蘭問題就更加加劇了,因為愛爾蘭依然是天主教為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為對手後愛爾蘭問題也成為了一個涉及英格蘭安全的問題。英格蘭駐愛爾蘭的官員是臭名昭著的,他們很腐敗、對愛爾蘭毫不理解,到處樹敵。小的起義立刻被鎮壓。1570年伊麗莎白被開除教籍後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劇,使兩個民族的關係更加惡化。1594年,九年戰爭終於爆發。
這場戰爭和四個世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的處境相差不多。愛爾蘭反抗者使用遊擊戰的手段來消磨和挫敗來鎮壓他們的、裝備良好和有訓練的英格蘭士兵。對英格蘭來說,這場戰爭尤其昂貴。英軍受到多次巨大損失。最後英軍不得不采用焦土政策,假如有愛爾蘭人被懷疑參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殺,英軍燒毀田野,破壞農莊,製造了一場空前的人為大饑荒。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他的第一個命令中向愛爾蘭道歉,才結束了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使愛爾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敵對和不信任一直遺傳至今。
不過英格蘭參加奴隸買賣和對愛爾蘭的政策也得按當時的情況來分析看待。雖然伊麗莎白對霍金斯的貿易在道義上予以指責,但她當時麵臨著三百萬英鎊的巨債。霍金斯為她提供的經濟來源是她所不能拒絕的。不論如何英國在伊麗莎白時期的奴隸貿易遠小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小於後來荷蘭在17世紀的奴隸貿易。
伊麗莎白對愛爾蘭的政策出於她對西班牙的一個“天主教後門”的恐懼。這個問題來自於新教改革在這個國家的失策。它無法簡單地解決。當然伊麗莎白和她的官員在愛爾蘭的政策無疑加劇了這場衝突,但它還是有戰略原因的。
伊麗莎白給她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困難的、不穩定的國家。尤其在經濟和宗教上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她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她關心她的臣民,扞衛了她的統治,使用了好的顧問。她的統治幫助英格蘭避免了經濟上的危機和宗教戰爭。但17世紀中這場戰爭還是在擁護查理一世的保皇派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新教徒間爆發了。
在由BBC主持的民眾公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伊麗莎白列前十名。她經常在話劇或小說中出現。1971年格倫達·傑克遜拍攝的《伊麗莎白女王和蘇格蘭瑪麗女王》深受歡迎。1998年凱特·布蘭切特在《伊麗莎白》中扮演女王年輕的時候,朱迪·登奇在《莎翁情史》中扮演年老的女王。米蘭達·理查森在電視連續劇《黑蝰蛇》中表演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女王。同性戀先驅昆汀·克利斯普在《奧蘭多》中扮演她。本傑明·布裏頓在他為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作的歌劇讚美中描繪了她與羅伯特·德弗羅的關係。
雖然她有時製定軍事行動的戰略(比如1589年英格蘭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但她從未象亨利五世、奧利弗·克倫威爾或溫斯頓·丘吉爾爵士那樣親自充當軍事首領。許多軍事或探險事業都是艦長的個人決定,皇家許可(尤其是對於海盜行為)都是後來補發的。當時的文學創作更是沒有獲得皇家的支持。由此可見伊麗莎白時代的許多事件和文化創作實際上是許多個人行動的總和。對後來,尤其是帝國主義時期的英國人來說這是有象征性意義的。丘吉爾曾說過:“她統治時期,和她的臣民與其說是統治關係,倒不如說是情調關係”
對後來不列顛的統治者來說伊麗莎白的統治期和當時的許多人物有特別的意義。沃爾特·拉雷格爵士、德雷克和馬丁·弗羅比歇爵士成為後來的探險家的原型,威廉·莎士比亞、克裏斯多弗·馬羅爵士和弗蘭西斯·培根爵士成為後代作家的模範。在宗教上伊麗莎白以鐵腕統治,但同時相對於她在大陸上的對手來說她給予她的指揮官和顧問們更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