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伊麗莎白二世:承上帝之名(2 / 3)

女王擁有14個鑲有寶石的頭飾,14隻名表,15個鑽戒,6個項墜,37隻手鐲,105個首飾別針,37對耳墜。據傳說,她王冠中間的那顆鑽石能給女人帶來幸福,給男人帶來不幸。

伊麗莎白自幼愛好整齊和注意衣著。當她3歲的時候,她就幫助兒童室的保姆收拾房間。到了後來,人們隻好給她一把笤帚和一個小鏟子。

當她出外旅行的時候,她的所有行李都裝在一個集裝箱裏,並打上鉛封。即使海關的官員也沒有權力打開。去年,女王到澳大利亞訪問,她的行李有幾噸多重。1953年,在她巡訪英聯邦國家時,她共帶了2噸重的衣服。

女王在普遍英國人心目中,是國家團結的象征。而她的端正品行,亦往往是為全體國民樹立個人行為操守的典範。另外,女王亦時常在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的廣播談話當中,鼓勵國民互相幫助及彼此團結。作為君主,女王儀態莊重,一絲不苟,而且總是非常嚴肅。她從來不打哈欠,也從來不會顯得坐立不安。女王從未接受過媒體采訪,因此除了少數曾與女王對話過的外國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政治立場與觀點。據報導女王的朋友很少,她寧願與馬和威爾士柯基犬作伴。女王的著裝十分保守,並以老百姓能清楚看見她為準則。女王喜歡單色外套和各種不同的帽子。她很少改變自己的外形,例如在她繼位後她的發型就很少改變。她的個人形象與公眾疏遠,因此經常成為漫畫家和模仿演員諷刺的題材。

雖然女王經常出席各種文化活動,但據稱在她的私人時間內她對藝術不太感興趣,寧願將整個晚上的時間花在拚板遊戲上也不願從事其他藝術活動。她對音樂和繪畫的冷漠招致許多文藝評論家的批評,他們形容女王為“沒有審美感的國君”。女王喜歡賽馬人所共知,她到馬場時會下注。看賽馬時,她從不掩飾緊張心情,就跟普通馬迷一樣會高舉雙臂,為心儀馬匹打氣。

外交場合上女王非常正式,與她會麵時的禮儀繁多。任何較親密的交流,例如觸碰,都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前澳大利亞總理基廷在一次女王訪問澳大利亞時輕輕摟著女王的腰,盡管他個人辯稱是一種對長者的尊重表現,亦被保王派指為“對女王不敬”。

理論上,當麵見女王時,男士須深深鞠躬,女士則需行屈膝禮,而托尼·布萊爾夫人切麗·布萊爾則曾有些冒犯女王之舉。1997年,切麗·布萊爾首次前往巴爾莫勒爾堡,在晉見女王時不僅沒向女王行屈膝禮,還穿長褲沒穿裙子。據稱,這事令王太後深覺受到冒犯。另外,會見女王時亦不應該主動上前與她握手,除非她首先伸出手。此外,一旦女王用餐完畢,其他賓客必須停止用餐。所以女王往往保持有一些食物在碟中。

不過在私底下有報道卻稱女王非常喜歡一些“有傷風化”的幽默,她的侍女們還經常向她“報告”王宮內新的小道傳聞。私底下的女王非常平易近人,並且真心關切為她工作的侍從們,據稱女王非常清楚她的侍女們及侍從們的名字。很多應邀參加過王室活動的人士告訴媒體,其實女王很有幽默感,很喜歡別人說笑話,很會模仿名人,也經常會捧腹大笑。

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普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伊麗莎白女王是英國曆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普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過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在伊麗莎白繼位初期有許多人認為一個“新伊麗莎白時期”即將到來。但是事實上她必須麵對的英國是一個分崩離析的落日帝國、逐漸衰弱的軍事與經濟強權和逐漸瓦解中的鬆散組織英聯邦。她不斷努力試圖保持前殖民地與英國的特殊關係,在一些時候——例如南非——她為保持這種關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伊麗莎白女王在宗教、道德標準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也是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她利用自己的權威阻止了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嫁給一個離過婚的男人。而多年來她也拒絕承認她的兒子查爾斯王儲與情人卡米拉·帕克·鮑勒斯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