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牧野之戰(1 / 2)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曆600多年後,傳位至第31位國王子辛(商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子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政治上子辛耗巨資建鹿台、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子辛致力於用兵於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子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周本來是渭水中遊的一個古老部落,居住於今陝西中部的一些地區,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逐漸發展起來。到姬昌時,對內重用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適等一幫賢臣,國力日強;對外姬昌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諸侯紛紛依附。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前1056年,姬昌對內稱王,即周文王。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討伐侵淩鄰國的密須,解除了伐商的後顧之憂。前1053年,姬昌出兵東向攻黎(山西省長治市西南);前1052年,攻邘(今河南省沁陽市);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寵臣崇侯虎的崇國。這三場戰爭勝利後,周切斷了商朝同西部屬國的聯係。同年,姬昌遷都於豐(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國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擾並更有利於向東進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戰略部署已經基本完成。

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詞條采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聯軍於2月26日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曆數子辛的種種暴行,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

子辛驚聞周軍來襲,因此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即時征調,隻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 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逸周書·克殷》記載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衝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衝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誌,紛紛倒戈,商軍迅速崩潰。子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台時,用“輕呂”擊刺子辛的屍體,並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