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牧野之戰(2 / 2)

《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擊斃商軍十八萬人,生俘三十三萬人,捕獵,虎、熊、犀牛、鹿等動物一萬多頭,並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

隨後聯軍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四處征伐忠於的商朝各地諸侯,驅逐商朝大將飛廉於海濱而殺之。

但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餘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牧野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製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麵興盛開辟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關於牧野之戰發生的年代有44種不同說法,從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根據《國語》記載:“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晨在鬥柄,星在天”,可推定為公元前1046年。曆史學家何炳棣認為鶉火是東周的洛陽。

《竹書紀年》記載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27年。

《屍子》記載:“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從”。《荀子·儒效篇》說:“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麵而迎太歲”。《淮南子·兵略訓》也記載:“武王伐紂,東麵而迎歲”。根據計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銘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歲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歲鼎克昏”是指歲星、昏星(水星)位於金星的兩側,三星鼎足,可推斷牧野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1050年12月28日早晨6、7點鍾。

明代黃道周有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歲)之說。

黃宗羲的《曆代甲子考》與《答朱康流論曆代甲子書》記載武王克商發生在前1122年(己卯歲),並多次與朱朝瑛辯之。

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會議上,江曉原結論,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44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