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長勺之戰(1 / 3)

中國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製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誌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製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曆史進入了諸侯兼並、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蕩局麵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曆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薑太公呂望的封地,轄有今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裏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製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係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齊厘公對侄子公孫無知與王子諸兒同等待遇,早已引起諸兒的不滿。後諸兒繼位為齊襄公。他以公孫無知待遇過高為由,予以降低,“絀無知秩服”,引起公孫無知的不滿,陰謀乘機生事。大夫連稱、管至父因為出戍葵丘沒有得到及時更替,也懷恨在心,於是勾結公孫無知,密謀欲殺害襄公,擁立無知為齊君,這件事引起大夫管仲、鮑叔牙等人的不滿。他們感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便分別擁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出奔魯國和莒國避難。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外地狩獵時,被連稱、管至父暗殺,立無知為國君,引起全國的反對。接著幾位大夫殺死公孫無知,宣布迎接在魯國避難的公子糾為君,並和魯莊公會於蔇,商定由魯出兵護送公子糾返國。而奔往莒國的公子小白聞悉國內變亂,也在鮑叔牙和莒兵護送下急忙返國,爭奪政權。管仲聞訊後,於途次邀擊,射傷小白,但被鮑叔牙機智營救,搶先趕回國都臨淄,就了侯位,即為齊桓公。公子糾和管仲見國君位置被小白搶先奪去,隻好仍回魯國棲身,這使齊、魯兩國關係又趨緊張。

新即位的齊桓公小白,因為魯國支持公子糾,對魯非常不滿。魯莊公卻以公子糾沒有當上齊國國君,對齊極為仇視,便親自率大軍強送公子糾返國,進入齊境幹時地區,齊桓公即與鮑叔牙等商討對策,決定“以兵拒之”。雙方各以兵車300輛投入戰鬥。齊軍一舉擊破魯左右軍,繼而包圍魯莊公所統帥的中軍。魯莊公把大旗改插在將領梁子車上,自己改乘軺車.化裝突圍,才免於被俘。魯軍慘敗後,魯莊公在齊軍壓力下,竟改變初衷,殺死公子糾,把管仲押送給齊國。幹時戰後,魯莊公吸取失敗的教訓,加強軍隊訓練,趕製各種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齊軍進攻。與此同時,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於民的工作,所以當齊軍逼近魯境,魯國北部形勢緊張時,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力量對齊作戰。這時一位名不見經傳但確有政治遠見和軍事素養的人曹劌,懷著拯救祖國的決心,進見魯莊公,陳述了自己對戰勝齊國的策略,對莊公的戰爭指揮和魯軍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