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長勺之戰(2 / 3)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複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複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者庸碌無能,未能遠謀。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因而入見莊公,要求參與戰事。曹劌詢問莊公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魯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的。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準情度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了。為此,他請求隨同魯莊公奔赴戰場,魯莊公允諾了他的這一請求,讓他和自己同乘一車前往長勺。

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軍仗著兵強馬壯,侵入魯境。魯莊公暫時避開齊軍鋒芒,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今山東曲阜北郊)。齊國由於幹時戰爭的勝利,鮑叔牙以下將士都輕視魯軍,認為不堪一擊,於是發起聲勢洶湧的攻擊。魯莊公見齊軍攻擊魯軍陣地,就要擂鼓下達應戰的命令。曹劌勸阻說:齊兵勢銳,我軍出擊正合敵人心願,勝利沒有把握,“宜靜以待”,不能出擊。莊公遂飭令魯軍固守陣地,隻令弓弩手射擊,以穩住陣勢。齊軍沒有廝殺的對手,又衝不進魯軍陣地,反而受到魯軍弓弩猛射而無法前進,隻得向後撤退。經過稍事休整,鮑叔牙又下令展開第2次攻擊,曹劌勸莊公仍然不要出擊,繼續固守陣地。齊軍攻勢雖猛,但仍攻不進陣內,士氣不免疲憊,再退回到原陣地。

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鮑叔牙和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於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於是齊軍聲勢浩大的第3次進攻,迅即出現於魯軍麵前。曹劌看到這次齊軍來勢雖猛,但勢頭沒有上兩次大,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向莊公提出反擊齊軍的建議。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魯軍將士聞令,士氣高昂,奮勇出擊,爭先恐後,銳不可擋,把齊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節節敗退,魯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魯軍戰勝,莊公傳令追擊。曹劌認為齊乃大國,兵力素強,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敗,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莊公下達追擊令。他登軾而望,見齊軍旗鼓雜亂,兵器倒曳,又下車觀察到齊軍戰車的車轍十分混亂,判定齊軍是真正潰敗,才向莊公提出大膽追擊的建議。莊公令下,魯軍猛打猛追,給齊軍以沉重打擊,俘獲大量甲兵和輜重,把齊軍趕出國境,洗滌幹時之戰所蒙受的恥辱,國勢為之一振。魯軍獲勝後,莊公與曹劌論及戰爭勝負的原因。曹劌說:作戰全憑勇氣,“一鼓作氣”(古代用兵“鳴鼓則進”,鼓聲一響,勇氣奮發);“再而衰”,再次擊鼓,則勇氣衰退;“三而竭”,三次擊鼓勇氣就沒有了。“彼竭我盈”,敵三鼓氣竭,而我初鼓氣盛,所以能戰勝敵人。至於追擊問題,曹劌則說:“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同意下令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