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長勺之戰,既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這兩次(幹時、長勺)戰爭,充分說明正義和不義之戰,即令是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後勝利也總是屬於正義之師。
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齊、魯長勺之戰的戰法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說戰爭中魯國“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製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鑒。
同樣是齊魯兩國交戰,同樣是魯莊公、齊桓公,一勝一敗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齊魯第一次交戰時,魯莊公借口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為由,把大軍開到齊國腹地,幹時一戰,遭到沉重打擊,莊公化裝才得脫險。齊國保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和獨立,但它卻乘幹時戰勝之聲勢,侵略魯國,直趨長勺,輕視魯軍,驕橫自滿,受到了曆史的懲罰。
長勺戰前,魯軍由於幹時的失敗,莊公既能作複仇雪恥的戰爭準備,又能破例接待既無官職、又無名望的曹劌,並能開誠布公地和他討論戰勝敵人的戰略,這是難能可貴的。戰鬥中又按照曹劌的意見,掌握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獲得了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閑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裏,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製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可見,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因此,一直為曆代兵家所稱道。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