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戰是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發生的一場戰爭。戰爭以宋國失敗而告終。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後,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製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於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於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會盟,齊國和魯國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楚成王挾之進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軍堅守,數月未下。不久,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楚成王於同年冬釋放宋襄公。
宋襄公回國後,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棄爭霸之心,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於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附楚的鄭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由鄭撤回迎戰。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
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楚軍渡河後開始列陣時,公孫固又請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混亂、立足未穩之際發起進攻,宋襄公又不允許,說:“不鼓不成列”。直待楚軍列陣完畢後方下令進攻。由於楚軍實力強大,經激戰後,宋軍大敗。宋襄公親軍全部被殲,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傷。
戰後國人皆怨襄公指揮不當,但宋襄公並未認識自己的錯誤,向臣民辯解說:“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認為自己遵守古訓行事並無不當。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傷重而死。
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到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國的擴張勢頭才得到遏製。
宋國在泓水之戰戰敗後淪為二流國家,未能在曆史中發揮重要作用。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奉行“蠢豬式的仁義(******語)”,既不注重實力建設,又缺乏必要的指揮才能,最終覆軍傷股,為天下笑。正如《淮南子》所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泓水之戰標誌著自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的“禮義之兵”退出曆史舞台,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