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海灣戰爭(3)(2 / 2)

此外戰後的狀態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比如在炸彈中含有共300噸貧鈾,鈾是一種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屬(不過這一點也有爭議)。戰後伊拉克兒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戰後對伊拉克的製裁可能也導致了約200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兒童。從海灣戰爭結束到美伊戰爭開始美軍和英軍空軍幾乎每個月都對伊拉克境內禁飛地帶及其附近進行攻擊。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係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征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係統,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鬥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麵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占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製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藥中,精確製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繳獲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麵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麵困難重重。

另外,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動用了大量貧鈾彈,燒毀了大批煉油廠和化工廠。給當地帶來的長期生態環境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發生的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這場戰爭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征的革命性變化;它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現代化局部戰爭80年代末期,隨著東歐和前蘇聯的劇變以及前蘇聯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世界形勢開始發生戰後最深刻的變化。東西方兩大陣營長達40年的冷戰局麵被打破,作為戰後世界戰略格局支柱的雅爾塔體係開始瓦解,世界的主要矛盾即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逐漸下降。這種情況,使世界進入了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它一方麵給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麵也醞釀和產生著新的矛盾與不穩定因素。海灣戰爭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