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幽默要注重得體與分寸(3)(2 / 2)

當他悶悶不樂地走出俱樂部時,他問那位喊“再來一個”的聽眾:“你說我比他們差嗎?”

“不,一點兒也不差,”那人說,“你比他們有趣多了,你可以去當喜劇演員。”

(3)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人際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但是,玩笑開得不恰當,則適得其反,傷害感情,因此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①態度要友善。與人為善,是開玩笑的一個原則。開玩笑的過程,是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如果借著開玩笑對別人冷嘲熱諷,發泄內心厭惡、不滿的情感,那麼除非是傻瓜才識不破。也許有些人不如你口齒伶俐,表麵上你占到上風,但別人會認為你不能尊重他人,從而不願與你交往。

②內容要高雅。笑料的內容取決於開玩笑者的思想情趣與文化修養。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笑料,不僅給對方啟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對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

③行為要適度。開玩笑除了可借助語言外,有時也可以通過行為動作來逗別人發笑。

有對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開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擺弄鳥槍,對妻子說:“不許動,一動我就打死你!”說著扣動了扳機。結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傷。可見,玩笑千萬不能過度。

④場合要分清。比如,在莊重嚴肅的場合不宜開玩笑,否則極易引起誤會。此外,朋友陪你不熟悉的客人時,忌和朋友開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話題,已經釀成和諧融洽的氣氛,如果你突然介入與之玩笑,轉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斷人家的話題,破壞談話的雅興,朋友會認為你掃他麵子。

⑤對象要區別。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對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一次,美國前總統卡特因使用幽默不當而陷入窘境。那時他準備出訪鹽湖城,他當時正被某教會的信徒授予“本年度家庭男人”稱號。他的參謀為他寫了一份講稿,特別注明“加幽默”,於是助手給了他三四個笑話,他全用上了。卡特和他的助手們當然沒有意識到,此教會的教徒一貫教育他們的孩子要嚴肅,不要輕率地看待世事。“我們站在一座聖堂裏,大約有兩千人在場,當卡特講笑話時,他們隻是瞪著他,呆若木雞。”一般來說,後輩不宜同前輩開玩笑,下級不宜同上級開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開玩笑。在同輩人之間開玩笑,則要掌握對方的性格特征與情緒信息。和殘疾人開玩笑,注意避諱。人人都怕別人用自己的短處開玩笑,殘疾人尤其如此。俗話說,不要當著和尚罵禿兒,癩子麵前不談燈泡。

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玩笑稍微過大也能得到諒解;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開玩笑就應慎重。對方盡管平時生性開朗,但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傷心事,就不能隨便與之開玩笑。相反,對方性格內向,但正好喜事臨門,此時與他開個玩笑,效果會出乎意料的好。

(4)活潑但不輕浮

舉止活潑,談吐風趣幽默,往往是人際交往的良好媒介,也是令交往深化的催化劑。不過切莫作過了頭,否則就難免有不檢點、輕浮之嫌。我們的身邊可能都有這樣的人,他不分場合,不擇對象,談話中一味插科打諢,俏皮話連篇,有時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呼叫別人的綽號,開一些不適當的玩笑(例如以對方的生理缺欠為目標),不僅引起當事者的反感,連在場的其他人也覺得難堪,不知如何收場。這樣怎能收到活躍氣氛、融洽關係的預期效果呢?因而,我們絕對不能把庸俗(甚至是惡俗)當成灑脫幽默,把肉麻當成好玩有趣。否則,這種所謂的“活潑”,就將變成人際交往失敗的陷阱。

(5)開了不適宜的玩笑要及時彌補紀曉嵐中進士後,當了侍讀學士,陪伴乾隆皇帝讀書。

一天,紀曉嵐起得很早,從長安門進宮,等了很久,還不見皇上到來,他就對同來侍讀的人開玩笑說:“老頭兒怎麼還不來?”

話音剛落,隻見乾隆已到了跟前。因為他今天沒有帶隨從人員,又是穿著便服,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聽見了紀曉嵐的話,很不高興,就大聲質問:“‘老頭兒’三字作何解釋?”

旁邊的人見此情景都嚇了一身冷汗。紀曉嵐卻從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說:

“萬壽無疆叫作‘老’,頂天立地叫作‘頭’,父天母地叫作‘兒’。”

乾隆聽了這個恭維自己的解釋,就轉怒為喜,不再追究了。在人際交往中,成功地運用自己的機智和口才,隨機應變,可以化解矛盾,幫助交際者走出困境。紀曉嵐正是成功地運用曲意直解,將對乾隆有不尊性質的“老頭兒”三字,巧釋為“萬壽無疆”、“頂天立地”、“父天母地”。這樣不但化險為夷,而且變辱為恭。

在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類似紀曉嵐的尷尬,自然也需要適當的方法予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