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大國航母·第一部(增訂版)》(13)(3 / 3)

與日軍相比,美軍是攻守兼備。同樣以馬裏亞納海戰為例,美軍在航母部隊前方日本來襲方向布下戰列艦群,讓其擔當航母部隊的防空屏障。當日本機動部隊4個攻擊波326架艦載機來尋美航母編隊時,遭到了戰列艦炮火的凶猛殺傷和美戰鬥機的英勇攔截,幾乎全被擊落,而美航母卻未受什麼損失。

最後,日本海軍的“精兵政策”使航母機動部隊經不起消耗,實力銳減。日本海軍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都是抽調出來的優秀飛行員,空勤人員的技術也都極為熟練,飛行指揮員更是上乘之選,日本機動部隊就是靠著這支“精兵”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驚人的成果。但是這種政策的弱點是經不起消耗,因為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必須要經驗豐富的教官認真傳授技術才行。而日本卻把飛行老手都放在了戰鬥部隊,後方的好教官極為缺乏。但日本在戰爭期間一直沒有適時調整這種政策,以致經過幾次航母大戰後,日本優秀飛行員和技術熟練的空勤人員大量陣亡而後方又補充不上來,造成日本機動部隊在戰爭後期名存實亡,由“菜鳥”飛行員駕駛的零式、99式、97式飛機竟成了美軍飛行員獲得勳章的靶標。

可以說,日本國力的先天不足以及作戰指導思想的嚴重失誤,注定了日本在戰爭中的失敗,“信濃”號的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和”號的悲壯落幕

“信濃”號被擊沉,加上此前在錫布延海海戰中被美軍的艦載機以19枚魚雷、17枚炸彈擊沉的“大和”級戰列艦的2號艦“武藏”號,“大和”級戰列艦還剩下的“千頃地裏一根苗”,也就是首艦“大和”號了。它的命運又將如何呢?

1945年3月26日,在美軍發起的衝繩島登陸戰役中,日本聯合艦隊長期的旗艦,也是它的第一號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在日本海軍戰前信奉“巨艦大炮”的時代,他們把所有海戰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場所謂日俄戰爭中對馬海戰式的海上艦隊決戰上。在太平洋海戰中,他們設定的目標,就是當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跨越遠洋橫渡太平洋到達西太平洋日本近海的時候,以自己具有絕對質量優勢的戰列艦編隊通過艦隊決戰的方式,擊敗越洋而來的美國戰列艦部隊,以此一戰奪取太平洋的製海權。

日本就是一直想複製對馬海戰,而想要打贏這樣一場海戰是要靠實力的,和美國相比,日本海軍的實力、數量,都處於劣勢。如果美國的國防工業全部開動起來,不管是造戰列艦還是造航空母艦,數量都會非常驚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日本海軍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靠數量去壓倒美國海軍,而是想用質量來彌補這一缺點,想通過自己海軍王牌巨艦的質量優勢徹底壓倒美國海軍的數量優勢。

當然,日本海軍也有自己的盤算,他們知道美國海軍的戰列艦是不可能造得太大的,因為美國海軍所有的主力艦都要受到巴拿馬運河的限製。美國的艦隊是兩洋艦隊——東邊的大西洋艦隊和西邊的太平洋艦隊戰時要靠巴拿馬運河來最快捷地調撥兵力,所以美國戰列艦的艦寬、排水量是不能超過巴拿馬運河的通行能力的。換言之,美國戰列艦的排水量最多也就四五萬噸,主炮口徑再大也就是16英寸,超過了這個尺寸,就要繞道南美洲了。

正是算準了這一點,日本海軍在1937年開始的第三次補充造艦計劃中列入了“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根據設計,“大和”級戰列艦可以用自己的火炮擊毀一切美軍重型戰列艦,而它自己的裝甲防護卻絕對不會被美軍擊穿。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設計,“大和”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60 000多噸,而它的滿載排水量達72 810噸。

倘若排水量還不足以說明一切,那麼再來看看“大和”號強大的火力和裝甲防護能力。

“大和”號的主炮口徑日本海軍對外是嚴格保密的,包括建成服役之後,長期以來對外公布的“大和”級的主炮口徑是400毫米,比美軍的主力艦“衣阿華”級、“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甚至還小幾毫米。實際上它的主炮口徑是460毫米,即18英寸,這就保證了“大和”級的射程比美國的主力艦射程遠,可以在射程範圍之內摧毀美軍的戰列艦。

另外,“大和”號上的三聯裝460毫米主炮塔正前方最厚的裝甲厚度竟然達到了650毫米。將近1米厚的裝甲,這在人類戰列艦的發展上是前所未有的。

日本從1937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不惜血本地投入,就是為了專門建造這兩艘巨艦“大和”號和“武藏”號。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從當時的德國引進了幾台15 000噸級的水壓機,專門進口了3台700 000噸的酸性平爐,專門為“大和”級戰列艦煉製裝甲鋼,同時鍛造650毫米厚的巨型裝甲鋼板,而在此之前,這種鋼板日本是無法生產的。可以說日本是傾全國之力,將最好的鋼材、最好的技術、最好的設備投入到了這兩艘戰列艦上。所以,“大和”級戰列艦中的“大和”號、“武藏”號的確傾注了日本整個海軍的希望。“大和”號這樣一艘戰列艦,它的服役時間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時間非常巧合地重疊在了一起。

日本當地時間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夏威夷時間12月6日,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大和”號首次出海試航,它的3座三聯裝共9門460毫米巨炮也首次進行了試射。第二天,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當天,“大和”號正式結束了自己的首次試航,編入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序列。所以,它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1942年2月,剛剛編入聯合艦隊序列的“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成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新一代旗艦,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將旗從“長門”號戰列艦挪到了“大和”號戰列艦。

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中具有顯赫地位、被寄予厚望的“大和”號戰列艦,在此後的太平洋海戰中又有哪些重大的表現呢?其實,自從服役之後成為山本五十六的旗艦以來,“大和”號戰列艦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海戰中的表現可以用“乏善可陳”四個字來形容。

在決定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中途島大海戰中,“大和”號充當的是預備隊隊長的角色。當時“大和”號被編入了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艦隊,但它卻沒有參加戰鬥,隻是在距離戰場幾百海裏的地方看熱鬧。當南雲損失了4艘航母,它趕赴戰場的時候,已是無力回天了。

著名的馬裏亞納海戰中,“大和”號充當的是突擊隊員的角色。它被編入了小澤特混艦隊中的前衛部隊,也就是栗田中將指揮的所謂丙隊。戰鬥中衝在最前麵的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包括幾艘護航的航空母艦。這兩艘戰列艦實際上是準備去打突擊的,一旦航空母艦穿梭轟炸奏效之後,這兩艘戰列艦就衝上去和對方打近戰。然而,它們還沒衝到比較近的距離,航母就被擊沉了,隻能退出戰場,所以突擊隊員也沒有做成。

在萊特灣海戰中,“大和”號和“武藏”號卻又充當的是敢死隊員的角色。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栗田率領這支編隊突入錫布延海,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準備殊死一搏,卻是無功而返。

而就在這次戰役中,“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號永遠地沉入了錫布延海,加上此前由“大和”級3號艦改裝而成的“信濃”號又被擊沉在日本近海,此時“大和”號已經是形單影隻了。

在太平洋戰爭中前期一係列的作戰中,“大和”號乏善可陳。1945年3月26日,美軍發起衝繩島登陸作戰,“大和”號又被賦予了一個新的角色,那就是自殺性攻擊的領頭羊。

“大和”號為什麼從預備隊的隊長、突擊隊的隊員、敢死隊的隊員,最後淪落到自殺性攻擊的旗艦?這是因為當時美軍發起了衝繩島登陸戰役,距離日本本土已經很近了。衝繩島一旦被美軍占領,接下來就輪到日本本土了,所以衝繩島對於日本而言是必須和美軍決一死戰的地方。

在衝繩島戰役爆發之前,可以說日本海軍航空母艦部隊已經全軍覆沒,戰列艦也就剩下“大和”號等為數不多的幾艘,日本軍隊還怎麼殊死一搏呢?

自從衝繩島登陸戰役開始以後,由於日本海軍和空中力量等作戰力量陷入枯竭狀態,已經沒有更多的力量去遏製美國強大的海空優勢。麵對這種情況,日軍祭起了所謂自殺性攻擊的法寶。那些剛剛學會駕駛飛機的年輕的飛行員們被編入了神風特別攻擊隊,起飛的時候飛機隻攜帶單程的燃料,座艙也被徹底鎖死,甚至不裝載可以用來攻擊軍艦的彈藥,而是裝滿了炸藥,讓他們開著飛機去撞擊美國的航空母艦及各種戰艦。這種神風特別攻擊隊,自從衝繩島海戰展開以來,畢竟還是給美國人造成了一些損失。

很快,日本軍方高層好像撈到了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要陸海空三軍都展開所謂的“菊水”特攻作戰,甚至要把海軍的頭號主力艦,當時僅存的“大和”號戰列艦開出來參加自殺性攻擊。

1945年4月5日,日本海軍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及其所屬艦艇執行“天一號”自殺式攻擊作戰命令。次日,“大和”號帶著1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共10艘軍艦,裝載著單程燃料,組成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支自殺性攻擊艦隊。它的核心就是排水量70 000多噸的“大和”號戰列艦,由伊藤海軍中將指揮,駛出了日本瀨戶內海,經過日本九州島以南海域進入了中國東海,準備向正在衝繩島海域對衝繩發起掩護登陸作戰的美國海軍艦隊發起所謂自殺性攻擊。

“大和”號4月6日出發,出航不到一天的時間,4月7日就被美軍的艦載偵察機發現了。4月7日中午,航行在中國東海的“大和”號這支自殺性攻擊艦隊,就遭到了來自美軍航空母艦艦載機的多個波次的攻擊。號稱日本海軍最後希望的聯合艦隊長期旗艦的“大和”號,就如同它的姊妹艦“武藏”號一樣,沒有能夠經得住空中力量多個波次的空襲。最終,在被命中了10枚魚雷和8枚航空炸彈之後沉入了浩瀚的太平洋。

如果說,“信濃”號被擊沉標誌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航空母艦部隊全軍覆沒的話,那麼,到1945年4月7日中午12時23分,“大和”號最終被擊沉,也就標誌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戰列艦部隊也全軍覆沒了。一言以蔽之,到此時為止,日本賴以發動這場侵略性的太平洋戰爭的主要軍事支柱之一——海軍聯合艦隊已經全部覆沒。日本海軍的侵略之路走到了盡頭,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侵略之路最終也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