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航母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日兩國
航母的發展曆程
在長時間的消耗戰中,美日雙方戰前建造的航空母艦,特別是大型攻擊型航母,基本上消耗殆盡。麵對著激烈的海空戰對航空母艦的大量需求,美日兩國根據各自不同的國情,分別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戰時補充航母之路”。
國土麵積狹小、資源有限、工業生產能力無法與美國相匹敵的日本,是怎樣彌補航母“虧空”的?財大氣粗、工業基礎雄厚、軍工生產能力強大的美國,在戰時航母的發展與補充上,走的又是怎樣一條道路?
美日兩國麵對著太平洋戰爭中一場場航空母艦大海戰的巨大消耗,在補充大量戰損航母的過程中,為什麼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
對自己的綜合國力與造船能力有著清醒認識的日本海軍,為什麼從一開始就確定走“改裝航母為主”的戰時航母補充之路?為此,日本海軍在戰前做了哪些準備?
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利用其他軍用艦隻和民用商船一共改裝了多少艘航母參戰?這些在改裝中誕生的“戰時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到底發揮了多大作用?
經曆了中途島海戰的慘敗之後,日本海軍精心打造了“大鳳”號裝甲航空母艦,這艘全新設計建造的日本最大的航空母艦,為什麼首次參戰就被美軍潛艇擊沉?
“信濃”號與“大鳳”號之後,無力再追求“奢華”的日本海軍決定建造“簡約化設計”的“雲龍”級航母,一共隻建成了3艘的“雲龍”級為什麼被稱為“末代航母”?
憑借著強大的綜合國力與造船能力,美國海軍開始大批建造“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按照“標準化”模式建造的“埃塞克斯”級以何等驚人的速度被投入太平洋戰爭?
新建的“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改建的“獨立”級輕型航母,加上民用商船改裝的護航航母“三足鼎立”,戰爭時期的美國海軍掀起了怎樣的一場航空母艦“造艦狂潮”?
日本航母發展之路
在扭轉太平洋戰局的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的航母部隊雖然遭受了致命的打擊——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但是仍然具有相當可觀的實力,太平洋上的戰局從此進入了美日雙方互有攻守的階段。於是,兩國海軍的航母編隊頻頻出擊,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海空大戰在太平洋上展開……
在1942年8月24日的東所羅門群島海戰中,日本海軍以未能參加中途島海戰的“翔鶴”號、“瑞鶴”號航空母艦為核心,重組南雲艦隊,並以“龍驤”號輕型航母為誘餌,企圖誘殲美軍航母編隊;美國海軍則投入“企業”號、“薩拉托加”號兩艘大型航空母艦迎戰。結果,日軍“龍驤”號輕型航母被擊沉,美軍“企業”號航母被擊傷。
在1942年10月26日的聖克魯斯海戰中,日本海軍投入3艘大型航母(“翔鶴”號、“瑞鶴”號、“隼鷹”號)和1艘輕型航母(“瑞鳳”號),美國海軍則投入“企業”號、“大黃蜂”號(CV-8)兩艘大型航母。結果,日軍“翔鶴”號、“瑞鳳”號航母被擊傷,美軍“大黃蜂”號航母被擊沉。
經過長時間的拉鋸式消耗戰,美日雙方戰前建造的航空母艦,特別是大型攻擊型航母,基本上消耗殆盡。然而,暫時還看不到勝負端倪的太平洋海戰必須接著打下去,麵對著激烈的海空戰對航空母艦的大量需求,美日兩國根據各自不同的國情,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戰時補充航母之路。
日本國土麵積狹小,資源極其有限,工業生產能力根本無法與美國相匹敵。在兩國都經過戰爭動員之後,日本的造艦能力隻相當於美國的1\/3,飛機製造能力隻相當於美國的1\/10。也就是說,在建造航母及艦載機方麵,日本是絕對拚不過美國的。好在日本人對此還算清醒,因此從一開始,日本海軍就走上了一條以改裝航母為主,建造少量航母為輔的道路,以期能夠充分利用本國造船工業的潛力。
其實,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海軍就曾經製訂過一些具有“戰時應變能力”的造艦計劃,並已付諸實施。日本在建造水上飛機母艦、潛艇供應艦等大型艦隻時,就為戰時改裝為航空母艦留有充分的餘地,一旦需要,就可以利用這些平時的“航母儲備”,迅速改裝出大批的航空母艦,以滿足作戰的需要。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和遠東戰場的逐步展開,日本海軍從1939年開始,首先將戰前建造的3艘潛艇供應艦——“劍崎”號、“高崎”號和“大鯨”號,改裝成航空母艦,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祥鳳”號、“瑞鳳”號和“龍鳳”號。
“瑞鳳”號和“祥鳳”號是同級姊妹艦,分別於1940年12月和1942年1月建成服役。它們的標準排水量為11 200噸,最高航速為28節,續航力為7 800海裏(航速18節時);飛行甲板長約180米,寬約23米,艦載機數量為30架;艦上裝有127毫米艦炮8門、25毫米高炮12門,編製艦員785—792人。“瑞鳳”號和“祥鳳”號建成服役後,作為輕型航母作戰行動相當活躍,其中“祥鳳”號在珊瑚海海戰中被美軍艦載機擊沉,“瑞鳳”號在馬裏亞納海戰中被美軍艦載機擊沉。
體積稍大一些的“龍鳳”號於1942年11月建成服役,其標準排水量為13 360噸,最高航速為26.5節,續航力為8 000海裏(航速18節時);飛行甲板長約185米,寬約23米,艦載機數量為31架;艦上裝有127毫米艦炮8門、25毫米高炮30門,編製艦員989人。“龍鳳”號建成服役後,由於航速較低,主要在日本近海活動,後在吳港被美軍飛機擊傷。日本投降後,該艦於1946年9月25日被解體。
中途島海戰之後,為了彌補航母數量上出現的巨大虧空,日本海軍又將原來的兩艘水上飛機母艦——“千歲”號和“千代田”號改裝成通用型航空母艦。原來就是同級姊妹艦的“千歲”號和“千代田”號,均在1943年12月建成服役。它們的標準排水量為11 190噸,最高航速為29節,續航力為11 810海裏(航速18節時);飛行甲板長約180米,寬約23米,艦載機數量為30架;艦上裝有127毫米艦炮8門、25毫米高炮30門,編製艦員785人。兩艦建成服役後都參加了著名的馬裏亞納大海戰。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大海戰中,“千歲”號被美軍艦載機擊沉,“千代田”號被美軍艦載機重創,後被美軍水麵艦隻擊沉。
日本海軍改裝航空母艦的對象,絕不僅僅限於軍用艦隻,還有數量更大,也更具“改裝潛力”的民用商船。幾乎就在改裝3艘潛艇供應艦的同時,日本海軍又征用了3艘1940年才投入運營的豪華郵船——“春日丸”號、“八幡丸”號和“新田丸”號,將其改裝成輕型航空母艦,並重新命名為“大鷹”號、“雲鷹”號和“衝鷹”號。
“大鷹”號、“雲鷹”號和“衝鷹”號分別於1941年9月、1942年5月和1942年11月建成服役。它們的標準排水量為17 830噸,最高航速為21節,續航力為8 500海裏(航速18節時);飛行甲板長162—180米,寬約23.5米,艦載機數量為27架(“衝鷹”號為30架);艦上裝有120毫米艦炮6門、25毫米高炮20門(“衝鷹”號裝有127毫米艦炮8門、25毫米高炮30門),編製艦員747人(“衝鷹”號850人)。3艦服役後,由於航速低、載機數量少而主要作為“二線航母”使用,其作用相當於西方國家的護航航母。“衝鷹”號於1943年12月4日被美軍“旗魚”號潛艇擊沉,“大鷹”號於1944年8月18日被美軍“紅石魚”號潛艇擊沉,“雲鷹”號於1944年9月17日被美軍“石首魚”號潛艇擊沉。
1940年10月,日本海軍又對日本郵船公司的兩艘尚未竣工的27 000噸級的郵船——“出雲丸”號和“原丸”號進行了改裝,將其改裝為大型航空母艦“飛鷹”號和“隼鷹”號。為了使蒸汽鍋爐的排煙不影響飛行甲板上的起降作業,日本人首次將煙囪設置在了島式上層建築上麵,並且向外傾斜約26°,使排煙不會飄到飛行甲板的上方。
“飛鷹”號和“隼鷹”號分別於1942年7月和1942年5月建成服役。它們的標準排水量為24 140噸,最高航速為25.5節,續航力為12 251海裏(航速18節時);飛行甲板長約210米,寬約27米,艦載機數量為53架;艦上裝有127毫米艦炮12門、25毫米高炮24門,編製艦員1 187人。中途島海戰以後,“飛鷹”號和“隼鷹”號作為大型航空母艦,被當作主力使用,“飛鷹”號在馬裏亞納海戰中被美軍艦載機擊沉,“隼鷹”號於日本戰敗後在佐世保投降,1947年被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