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大國航母·第二部(增訂版)》(3)(1 / 3)

獨霸天下

常規動力時代的

美國超級航母

常規動力時代的美國超級航母被世界稱為第一代超級航母,它航行在全球海域,是國家實力的軍事符號。

美國航母為何多以總統名字命名?強大的艦載機聯隊如何讓航母成為主宰海洋的霸主?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成就和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戰後第一代:與“二戰”時期的航母相比,經曆了多次改裝的“中途島”級航母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戰後第二代:創造了多項“美國之最”的“福萊斯特”級航母,當時為什麼被稱為“超級航空母艦”?

戰後第三代:作為“福萊斯特”級的改進型,“小鷹”級航母因何成為常規動力航母的“巔峰之作”?

航母艦載機:作為航空母艦的稱雄之本,一艘“超級航母”上的艦載機聯隊到底具有多麼強大的打擊力?

錫德拉灣之戰:1986年美國為什麼要集中3個常規動力航母戰鬥群,對利比亞打響“草原烈火”之戰?

空襲利比亞:時隔不到一個月,美國為什麼要再次集中海空精銳,直接對卡紮菲本人實施“斬首”行動?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

美國在戰後極力發展航空母艦,可以說是世界上頭號航空母艦大國。自“二戰”結束之後一直到現在,一共發展了“3+3”六代航空母艦。所謂“3+3”,就是先發展了三代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分別是戰後的第一代“中途島”級,戰後的第二代“福萊斯特”級和戰後的第三代“小鷹”級。在三代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之後,以“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為標誌,美國海軍又先後發展了三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第一代是“企業”級;第二代是大批量建造的“尼米茲”級;第三代是“福特”級。所以,美國海軍戰後航空母艦的發展史,應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常規動力時代和核動力時代。

1941年12月7日,這是一個美國人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日本在遠離本土3 500海裏的珍珠港,以長途奔襲的方式創造了奇跡:他們僅以損失29架飛機、5艘微型潛艇的代價,炸沉美國太平洋艦隊各種艦船40餘艘,摧毀飛機450架,幾乎讓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

“珍珠港事件”徹底改變了美國海軍的戰略思想,當時的存留人員計劃將僅有的大小7艘航空母艦變為海上戰爭的核心力量。

戰爭伊始,美國依靠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采用流水線生產航母,到1945年已經建造了近150艘航母,“中途島”級航母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建造。但是首艦“中途島”號完工時已是1945年8月,“二戰”已經結束,“中途島”級因此成為美國戰後的第一代常規動力航母。

從“中途島”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它誕生於或者說最初的孕育是在“二戰”階段。“中途島”級航空母艦最初3艘艦的名字“中途島”“珊瑚海”“萊特灣”,都源於“二戰”期間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跟日軍進行的幾次著名大海戰,而且是決戰決勝的大海戰,即中途島大海戰、珊瑚海大海戰,以及萊特灣大海戰。中途島是決勝之戰,珊瑚海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編隊之間的超視距對攻海戰。至於萊特灣大海戰,是徹底擊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最後一戰,也被稱為人類戰爭史上到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由此看來,“中途島”號、“珊瑚海”號、“萊特灣”號所構成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最初的設計思想來源於“二戰”。

中途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其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還掌握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因此中途島戰役成為“二戰”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根據英國航空母艦的作戰經驗和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航空母艦受損的情況,美國海軍決定建造加強飛行甲板防護、增加艦載機數量的大型航空母艦。1942年8月,“中途島”號登記注冊。盡管該級艦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卻作為主力參加了朝鮮戰爭、中東危機以及海灣戰爭。

作為美國海軍戰後的第一代航空母艦,“中途島”級排水量59 000噸,艦體長295米,寬41.5米,大致相當於兩塊足球場的麵積,人員編製4 000名,艦載機137架。

從各種技術性能來看,它應該是接受了美日兩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曆次大海戰——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馬裏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等一係列大海戰的經驗和教訓。它的排水量比戰時美國大批量建造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剛剛建成服役的時候,它的標準排水量就已經超過了50 000噸,它的滿載排水量則達到了64 000噸。這在當時來講,已經是一個“巨無霸”級的航空母艦了。

後來屢屢在“二戰”後的戰場上出現的“中途島”號和“珊瑚海”號,即“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並不是“二戰”之初建成的模樣。因為“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特別是首艦“中途島”號,在“二戰”之後,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先後經曆了3次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僅外形就變得麵目迥異。為什麼需要進行這樣的現代化改裝?因為航空母艦是用來運載飛機的,而“二戰”結束之後,飛機由螺旋槳式飛機時代進入到了噴氣式飛機時代。噴氣式飛機,無論是外形、重量,還是起飛的方式都跟螺旋槳飛機有很大的區別,所以運載飛機的航空母艦也需要隨之進入噴氣式時代。這就是“中途島”級航空母艦先後進行幾次大規模改裝,最後連自身外形都變得“麵目全非”的主要原因。

早在1946年5月7日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美國海軍五星上將歐內斯特?約瑟夫?金就說過,海軍的作用並不限於保障海上供應線和攻擊海上目標。在他看來,海軍的使命是要攻擊“那些火力所能及的陸地目標”。美國在“二戰”中的作戰行動其實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從那時到今天,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攻擊目標幾乎全部位於陸地。因為美國在海上早已沒有任何對手。為此,美國海軍再次確認了航母的主要用途絕不僅僅是迎戰敵國海軍,而是為了滿足“戰場上那些我們無論如何得不到空中力量的地方”對空中火力支援的要求。

1970年1月,“中途島”號航母為適應噴氣式飛機上艦,完成了第二次現代化改造。

“二戰”時期使用的是螺旋槳飛機,這個時期航空母艦起飛飛機的時候,是不能降落飛機的;而降落飛機的時候,是不能起飛飛機的。這兩個作業要分別進行,而且是拆開來,由此造成了海戰史上的經典一幕。比如中途島海戰中,日軍南雲忠一的第一特混艦隊、第一機動部隊之所以遭到轟炸,就是在起飛降落飛機的時候遭遇了突襲。所以,航空母艦一是要安裝彈射器,保證噴氣式飛機起降;二是要解決飛機不能同時起飛和降落的問題。

老牌的航母大國,最早建造航母的英國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重大的發明,這個發明一直沿用到現在。1952年2月,英國皇家海軍首次發明了斜角飛行甲板。

所謂斜角飛行甲板,就是在航空母艦的直通型飛行甲板的左側,艦體稍微靠後的位置,再鋪出一段甲板,跟主甲板成一定夾角,一般是8°或10°,最大的13°,它的目的就是解決飛機不能同時起降的問題。

航空母艦加了一個斜角飛行甲板之後,就分成了兩個作業區,直通軸向甲板的前半部安裝彈射器,主要用於彈射飛機,幫助飛機起飛。那麼另外安裝的這個與軸向甲板成一定夾角的斜角甲板,其目的是什麼?

眾所周知,航空母艦艦載機降落的時候,要用攔阻索上的鉤子把飛機鉤住,這是有一定失敗概率的。按照通常的做法,一旦攔阻失敗,飛行員就要拉起複飛才能避免飛機摔到海裏去。以前之所以飛機起飛和降落不能同時完成,主要就是這個原因。而且,前麵如果有飛機,就有撞機爆炸的危險。而現在,軸向甲板前半部用於彈射飛機起飛,斜角甲板加上航母的後半部用於飛機降落。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兩個作業能夠同時完成,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艦載戰鬥機的出動率,也增強了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

完成幾次現代化改造後,“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參加了美國在“二戰”後的曆次重大軍事行動。1961年5月,美國介入越南戰爭。1972年春天,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北部灣越南海域集中了包括“中途島”號在內的6艘航空母艦參與作戰,從當年4月6日起,每天從航母上出動350架次飛機對越南北方進行轟炸。20世紀80年代初,“中途島”號又參加了美國對利比亞的大規模空襲。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中途島”號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途島”號因此成為美國海軍曆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航空母艦之一,被譽為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中的“三朝元老”。

“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作為美國戰後的第一代航空母艦,沒有擺脫“二戰”後期一些設計理念的製約。“二戰”後,美國開始考慮設計建造一艘完全體現戰後航空母艦發展理念的全新一級,更大、更新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這就是美國戰後第二代常規動力航母——“福萊斯特”級。

1983年10月25日清晨,加勒比海格林納達島東北麵的海域上空,近百架美軍飛機像蝗蟲一樣,遮天蔽日地向海岸撲來。在此之前,10餘架從“獨立”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A-6、A-7攻擊機已把大量炸彈傾瀉到格林納達島珍珠機場周圍的工地上。格林納達軍隊在美軍突如其來的強大攻擊下措手不及,許多人還沒有回過神來便成了俘虜。美軍僅用4天時間,以陣亡18人,傷91人的代價,完成了對格林納達的占領。這就是美軍以“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獨立”號為核心力量的“暴怒行動”。在這次戰役中,“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顯示出了強大的運載能力和指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