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
利比亞戰火與
法國航母之路
在核動力航母上,法國是唯一能與美國媲美的國家。回顧法國航母發展之路,務實自主是其發展特色。法國海軍堅持循序漸進、據實調整的方針,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航母發展之路。
在戰後,法國建造了第一代航母“克列孟梭”級,之後又發展了“戴高樂”級核動力航母,它的戰略意圖何在?在捍衛所謂的軍事大國地位和世界軍備競賽方麵,法國究竟能走多遠?
“二戰”結束之後,重建之中的法國海軍,為什麼馬上就從美英兩國引進了5艘航母?
第一代國產航母選型,底氣不足的法國海軍,為什麼最終選擇了獨樹一幟的中型航母發展之路?
排水量隻有30 000噸的“克列孟梭”級中型航母,為什麼能像美國的大型航母一樣具備搭載常規起降飛機的能力?
法國為什麼要在40 000噸級的第二代航母上采用核動力?“戴高樂”級中型核動力航母在設計上有哪些可取之處?
法國為什麼要堅持獨立發展航母的艦載機?從“超級軍旗”到“陣風”,法國軍工企業為什麼能維持戰機的可持續發展?
利比亞戰火剛剛燃起,法國為什麼在第一時間就派出了核動力航母前往參戰?利比亞戰爭中的“戴高樂”號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別具特色的航母發展之路
很多人在提到法國的航空母艦發展之路的時候,都會用“獨樹一幟”這四個字來形容,這裏麵涵蓋的兩個主題詞值得關注,一個是“獨立”,一個是“唯一”。
所謂的“獨立”,是指法國航空母艦的發展之路從“二戰”結束之後到現在,一直是獨立自主的。包括它對航母的認識,對遠洋海軍的認識,都按照自己的意圖走。
所謂的“唯一”,是指法國在戰後航空母艦,包括艦載機的發展上,具有多項唯一。
法國現在最先進的艦載機是“陣風”,“陣風”的D型是空軍型,“陣風”的M型是海軍型。在美國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搭載上航空母艦之前,法國的“陣風”艦載機是唯一一種在航空母艦上服役的三代半戰鬥機。蘇聯由蘇-27K改進而來的蘇-33,也隻是三代戰機。
所以在這一係列的“獨立”“唯一”頭銜之後,它昭示的是法國這樣的二等強國——它並不能算是頭等大國、頭等強國——如何在戰後幾十年穩定、始終如一地走這樣一條獨立自主的中型航空母艦發展之路。這裏麵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地方。
要了解“二戰”之後法國航空母艦的發展是如何起步的,就必須了解戰前法國航母的曆史。在“一戰”之後“二戰”之前,法國雖然不能算是頭號海軍強國,但也是海軍大國之一,在地中海具有重要的地位,排名在英國之後、意大利之前。在美國和英國發展航空母艦的時候,法國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發展航空母艦的熱潮,所以法國航母的起源其實很早。
早在1935年,當時法國海軍就計劃把兩艘大型“霞飛”號艦船改裝為10 000噸級的航空母艦,後來覺得太小,就終止了計劃。
1938年,“二戰”在歐洲戰場爆發的前一年,法國正式決定建造兩艘20 000噸級的“霞飛”級航空母艦。這在當時基本上接近於大型航母的標準。
首艦“霞飛”號於1938年開工,到1939年“二戰”在歐洲爆發的時候,它已經完工了28%。但是,德軍以“閃電戰”攻擊波蘭之後,又迅速閃擊了荷蘭、法國、盧森堡、比利時等幾個國家,法國的第一艘航母計劃夭折。
在“二戰”結束之後,麵對各大國海軍在航母方麵取得的成就,特別是以美英海軍為代表的大規模的航空母艦的發展,法國海軍別有一番滋味。所以在戰後初期,剛剛重建的法國海軍馬上就開始發展航母,現造時間緊張,就先從英國和美國租了幾艘,最後購買了下來,就這樣法國一下子有了5艘航空母艦。其中比較新的一艘是從英國先租借後購買的“巨人”級輕型航空母艦,它在法國海軍服役的時間也比較長;最舊的一艘是法國在大戰前所建造的“貝亞恩”號,但其使用價值很有限。
憑借著這些剛剛從英美兩國轉讓過來的“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法國海軍在自己還沒有建造航空母艦的情況下,就獲得了非常寶貴的使用、維護、保養航空母艦的經驗。
後來,由於初期獲取的這些美國、英國的老航母在逐漸退役,法國就開始考慮獨立自主建造國產航空母艦的問題了。
在最初的航母選型上,法國就確定了一條非常獨立自主的、符合國情和國家戰略需求的發展道路。在需求與可能之間,達成了妥協,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契合點。從需求的角度來講,航空母艦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但是實際情況是國力有限,所以法國既沒有選擇走美國那樣一開始就發展大型航空母艦的道路,也沒有走英國那樣一條由於國力有限、經費緊張,而在大型航母退役之後建造20 000噸級輕型航母,而且是輕型反潛航空母艦的發展道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第一代航母的選型定位在了30 000噸級的中型航空母艦上。實際上,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北約內部,法國既然要追求獨立自主的外交地位和二等大國的地位,就必須有相應的軍事實力作為支撐,特別是海軍實力。
法國海軍為了淘汰這些舊航母而設計了“克列孟梭”號和“福煦”號兩艘航空母艦,並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造。法國海軍開工建造的國產第一代“克列孟梭”級航空母艦,它的標準排水量是27 000多噸,滿載排水量是30 000多噸,是典型的中型航空母艦。“克列孟梭”級的兩艘航空母艦——“克列孟梭”號和“福煦”號是用法軍曆史上兩位著名的將領的名字來命名的。“克列孟梭”級航空母艦,除了排水量直接走中型航母發展之路以外,在艦載機配置,包括作戰飛機的使用上也獨樹一幟。
它的作戰飛機既不是垂直起降,也不是直升機起降,而是彈射起飛的常規作戰飛機。因為法國敏銳地察覺到未來航母的發展方向最終還是要使用彈射起飛常規飛機,這種飛機的作戰效能最好,也最強。雖然在航母的噸位上不能追求極致,但是在作戰飛機的效能上不能比美國差,因為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的稱雄之本。
所以,法國是除了美國之外,唯一能夠在30 000噸級的中型航空母艦上實現彈射起飛,並且是常規起降作戰飛機彈射起飛的國家。“克列孟梭”級配屬的固定翼作戰飛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超級軍旗”艦載攻擊機,主要用於對對方的水麵艦艇或是海岸目標進行空中打擊,共配備了兩個中隊20架;另外一種是從美國進口的F-8“十字軍戰士”艦載戰鬥機,共配備了一個中隊10架,主要用於防空。
兩個中隊20架“超級軍旗”艦載攻擊機,加上一個中隊10架F-8“十字軍戰士”艦載戰鬥機,這30架固定翼作戰飛機就構成了“克列孟梭”級航空母艦的艦載航空兵的主體。另外,“克列孟梭”級航空母艦還配有一個中隊8架“貿易風”固定翼反潛飛機。這種飛機的反潛效果要比反潛直升機好得多,這就使“克列孟梭”級航空母艦不僅具有相當強的製空作戰、製海作戰能力,而且還有了相當強的反潛作戰能力,成為一艘全功能、多用途的攻擊型航空母艦。在30 000噸排水量的基礎上,“克列孟梭”級航母能夠實現全功能、全配置,在法國航空母艦的發展上,開創了一個很好的先例。
當然,這其中有一些問題法國也無法解決。比如彈射飛機的彈射器,法國當時是從美國購買的。再比如艦載戰鬥機,也是從美國購買的。能獨立自主解決的就獨立自主,解決不了的就從盟國引進,但是標準配置一定要高,這就是戰後法國發展的第一代航空母艦——30 000噸級的“克列孟梭”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在國產第一代“克列孟梭”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投入服役之後,法國就開始考慮發展第二代了。航空母艦都有一個服役周期,20年也好、30年也好,通常在前一代航空母艦服役之後,就要考慮下一代航空母艦的發展和更替問題了。法國在考慮發展第二代航空母艦時,也發生過很大爭論。主要爭論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排水量,另外一個是動力。尤其是排水量的問題,爭議非常大。當時由於國力、軍力所限,兩艘30 000噸級的“克列孟梭”級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就已經讓法國不堪重負了。
法國在為第二代航母選型的時候,已經是20世紀70年代末了。這個時候英國不到20 000噸級的“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的發展道路已經走出來了,而且當時在沒有馬島戰爭檢驗的情況下,誰都無法下結論評判這條道路的好壞。所以法國國內也出現了很多這樣的爭論,認為法國國力和英國國力相差無幾,或許走20 000噸級的輕型航空母艦發展道路會更好。這樣一來就不用養彈射器和常規起降作戰飛機了,也就會節省下很多不必要的費用,從而削減了軍費,減輕了國家財政的壓力。但是這個建議馬上遭到了法國軍方,以及一些政府高層官員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航母不能采用滑躍起飛、短距起降,而要采用彈射起飛、常規作戰,絕不能建造20 000噸級的輕型航空母艦,因為它們與中型航母作戰效能的差距非常大,根本不是排水量差10 000噸的問題。最終爭論結束,法國還是決定走中型航母發展之路。
另外一個問題是動力的問題。當時美國的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已經下水服役,而且在1964年的時候,“企業”號配屬了“長灘”號和“班布裏奇”號兩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首次完成了環球30 000多海裏,曆時60多天,中間沒有加油、補給的航行,檢驗了核動力作戰艦艇長時間的持續作戰能力。對此,法國可以說是心儀已久。在這個時候,法國關於下一代航母選型的問題,就是要不要發展核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