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伍子胥的身份,其實完全可以進入吳國後便申請政治避難,因為吳國與楚國是敵對國,吳王僚一定會樂意收留他。
可是伍子胥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單純是逃難,更重要的是要複仇,要借吳國人之手報複楚平王。他混居於市井之間,是要了解吳國的國情,並暗中觀察,什麼人可以幫他完成複仇的心願。
他把自己打扮成流浪漢的樣子,披頭散發,瘋瘋顛顛,光著腳,把臉塗黑了,在市井之間行乞。要為人之所不敢為,就必須先忍人之所無法忍。
吳國都城來了這麼一個瘋子,很多人圍在市井間看熱鬧,這時有位管理市場的官吏正好路過,這個人有個本事,擅長看相。
他一眼看到伍子胥,暗暗稱奇,隻見這個瘋瘋顛顛的家夥,身材碩壯,雖然裝瘋,而且塗黑了臉,但印堂發亮,雙目炯炯有神,兩道眉毛上挑,眉間距比一般人要寬。
這位官吏一見伍子胥,知道肯定不是個普通人,他自語自言道:“我相過很多人,但從來沒有見到這樣奇特的麵相,難道他是別國的亡命之臣嗎?”他心裏懷疑眼前這個人,就是楚國的伍子胥。
為什麼這位官吏會這樣猜測呢?這官吏本來是管理市場的,市場商人多,南來北往的人都有,早有傳言,說楚國的伍子胥被楚王迫害,家破人亡,逃往國外。
前段時間,在楚國邊關韶關出現過,很可能要逃到吳國。又有一些商人到過楚國,見過伍子胥的畫像,雖然畫得不一定很像,但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兩眉間距很寬。這些信息,這位官吏都有所耳聞,結合他的相人本領,他斷定,此人便是伍子胥。
吳國人才也是不少,伍子胥雖然裝瘋賣傻,可還是被認出來了。那名官吏把這事報告給吳王僚,並且建議說:“大王應該召見伍子胥。”
吳王僚上台後,就被楚平王反戈一擊,不僅在長岸水戰中敗北,而且州來城也被楚軍收複,這些年他頗有些鬱悶,如今楚平王的死敵伍子胥逃亡到吳國,焉有不用之理呢?
吳王僚馬上傳令,召伍子胥入宮。
吳王僚一見到伍子胥,便對伍子胥非常喜歡,兩人促膝長談,這一談便是三天。伍子胥文武雙全,口才也很好,反應機謹,思維敏捷,與吳王僚暢談天下大事,尤其對楚國的情況了如指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說了三天,有心賣弄的伍子胥幾乎沒有說過一句重複的話,每句話都切入重點,分析入微。吳王僚對他的才華非常驚歎,感慨道:“真是一位賢士啊。”
此後,吳王僚頻頻召伍子胥入宮,每次交談都收獲良多。別看伍子胥是個武夫,其實他有細膩的一麵,他想著借助吳國為父兄報仇,可是他沒有明說。
對吳王僚而言,他隻是個外國人,報私仇這種事不能輕易說。可是伍子胥卻換了一種方式流露出這種想法,他知道吳王僚喜歡自己,於是在談吐之間,便處處作秀,特意表現出豪邁的英雄本色,偶爾提及自己的身世,便對楚平王有一種咬牙切齒的仇恨。
吳王僚也是個聰明之人,但聰明反被聰明誤,做得有些過了的伍子胥反而令吳王僚有些遲疑了,這是否是楚國的苦肉計策?,還是真想要利用吳國起兵攻打楚國,以報殺父殺兄之仇?
吳王僚讓伍子胥失望了。他拒絕了出兵為伍子胥報仇,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國之君,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外國人的私人恩怨而大動幹戈呢?
吳王僚的態度,給了另一個人可乘之機。這個人就是公子光。
自從吳王僚即位後,公子光心懷不滿,他認為自己才是國王的合法繼承人。公子光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表麵上他對吳王僚畢恭畢敬,沒有泄露自己的野心,但暗地裏卻物色天下英雄為己所用,以培養自己的勢力。
對於伍子胥這樣文武雙全的人才,公子光怎麼可能視而不見呢?他暗地裏向伍子胥示好,經常請他上府中喝酒,又送給不少禮物,把他當作知心朋友。公子光心知伍子胥急著要報仇雪恨,他不失時機地暗示,如果自己是吳王,一定會幫他完成複仇心願。
公子光的話,有弦外之音。
伍子胥是何等聰明的人,一聽就明白,公子光有篡位之心。
經過幾次的交談,伍子胥對公子光的為人有所了解。公子光絕非等閑之人,他有雄心壯誌,有一種霸氣,善於用人,禮賢下士,內心中潛伏著一種強大的衝動,他的能量遠遠未釋放出來,仍在悄悄地蟄伏,一旦有一個不受限製的表演舞台,他的激情會淋漓盡致地轉換為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