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眾叛親離,平王病死(1 / 2)

從沈尹戌的批評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實力,並不在於國土的大小,楚國擴張時期,土地麵積並不大,但卻有一流的雄心,而如今楚國有遼闊的土地,卻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雄心壯誌。

在之後的一年,兩國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事,但邊界線上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

話說在吳楚邊境線,吳國的卑梁與楚國的鍾離相鄰,這兩個地方桑蠶業發達,養蠶的人很多,桑樹就成了重要的資源。為了爭奪桑樹,兩座城邑就相互攻打,結果吳國一方打不贏,卑梁城被楚國人攻破。

吳王僚聽到邊邑被破的消息後,大為惱火。剛想出兵攻打楚國的鍾離城,此時卻接到消息:楚國舟師已順流而下,直抵吳國邊境。

楚國艦隊來幹什麼呢?

在楚平王統治時期,吳楚有兩次大戰。在長岸水戰中,楚國人贏了,可是在雞父之戰中,楚國人輸了。看來在陸戰上,楚軍的戰力已經不敵吳軍,不過楚平王還有一張王牌,就是楚國強大的水師。

吳楚水路相通,楚國在上遊河段,占有地利。楚平王大舉出動舟師東下,意在對吳國進行戰略威懾,同時炫耀武力。

這支水師沿江而下,在吳國邊境附近逗留,以窺吳疆。其實楚國人根本不敢貿然發動對吳國的戰爭,楚平王隻是想證明一下,自己仍然是南方的霸主,我水師來了,你吳國人敢來迎戰嗎?不錯,吳國人確實不敢迎戰,因為在水麵作戰上,相比楚國,他們吳國還是略遜一籌。

楚平王的舟師抵達圉陽(安徽巢縣南)後,耀武揚威一番後,便啟程西返了。

對於楚平王這次無聊的舉動,沈尹戌很不以為然,他分析說:“如今當務之急應該要安撫民眾,可是楚王卻勞師遠征,招惹吳國人。一旦吳國人反擊,楚國邊境又沒有防備,這能不丟失城池嗎?”

事實果然如沈尹戌所料。楚平王的舟師剛剛西返,吳國的反攻就開始了。

吳王僚派公子光為統帥,揮師進攻楚國邊邑鍾離城。這次進攻,吳國人是蓄謀已久的,不僅是要報複鍾離楚軍攻破吳國邊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裏是重要的桑蠶養殖區,經濟地位是很重要的。

此前由於楚平王率舟師東進,吳國嚴加防備,因此鍾離楚軍將領判斷,吳國根本不可能那麼快就易守為攻。然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一慣是公子光的作戰手段,吳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跨過邊境線,猛攻鍾離城,鍾離城很快便失守。公子光得寸進尺,揮師再戰巢邑,又一次大獲而歸。

楚平王本來想賣弄武力,不想卻丟了兩城,很沒麵子。

喜歡點評時事的沈尹戌又評論說:“國君的一次輕舉妄動,就導致兩座城池被攻破,要是再來幾次,我看連郢都都要丟失了。”

麵對吳國人凶悍的攻勢,楚平王手足無措,隻好繼續延用下策:築城。楚國又在州屈、丘皇、巢、卷四地築城,可憐楚國的百姓們,陷入無休止的築城工程中。

楚平王顯然沒有意識到,他正在把楚國拖入無底深淵,不過他也永遠不會知道了。因為在大動民力築四城後一年,他就死了。他的死,對自己並不是件壞事,畢竟不會親眼看到吳國兵馬殺進郢都。

楚平王之死,讓一個人痛哭了。這個人就是流亡到吳國的伍子胥。哭,不是悲傷,而是失落,子欲殺,而仇不待。

楚平王死了,他再也沒有機會手刃仇人,他發呆半晌後,對跟隨流亡的熊勝說:“楚王死了,我們複仇的心願不能完全實現了。”說完後,他走進房間,閉著門,熊勝聽到幾聲低沉的哭聲。

楚平王死後,太子熊壬繼位,史稱楚昭王。

吳王僚可不管什麼“不伐有喪之國”的規矩,他見楚平王剛死,楚國政局不穩,便派掩餘、燭庸率領大軍,進攻楚國的六邑(安徽六安東北)及潛邑(霍山縣北)。

自從向戌弭兵後,東南成為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吳楚交戰不斷升級,中原諸國對此都采取觀望的態度。為了爭取中原諸侯的支持,吳王僚派自己的叔父、資深政治家季紮再度出使中原諸國。當年季紮為了讓位,躲了起來,堅決不當吳王,直到吳王僚上台後,才又返回,他是吳國一位十分令人尊敬的重量級人物。

新上台的楚昭王對吳軍的入侵十分重視,派出多路兵馬,馳援潛邑。一直被閑置的戰略家沈尹戌終於有機會出場與吳軍較量了,他被提拔為左司馬,率精銳的王家騎兵隊,馬不停蹄,趕往窮地(安徽霍丘西南),布置防線,阻擊吳軍。同時,左尹郤宛、工尹壽也率一支軍隊,抄截吳軍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