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論》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017434024967,7122406829765708807,726709133905179751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戰爭的定義
戰爭的定義:戰爭就是當事者之間事情矛盾爭端到達白熱化之後對對方采取的粗暴的毀滅行動。也可以譯成:一種不能通過其它手段解決問題的解決方式。
戰爭是作為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
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古今中外的戰爭,概莫能外。
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除此之外,在西方,由於宗教信仰而發生宗教戰爭,也是常見的曆史現象。而且,螞蟻和黑猩猩等等少數生物都有戰爭行為。
戰爭與武裝衝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一是殘酷性,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二是毀滅性,對抗的時候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三是目的性,直至對方屈服、達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任何戰爭都經過了策劃和準備。
戰爭的性質
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思想的重要內容,關於戰爭與政治辯證關係的精辟論斷。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毛澤東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極為重視,他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的辯證統一關係。
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的“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就是這方麵的著名論斷。縱觀中國革命戰爭的曆史,毛澤東關於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的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是毛澤東軍事思想關於無產階級戰爭觀的理論基石。毛澤東從這一基本原理出發,深刻揭示了戰爭的本質、戰爭的性質,回答了戰爭與和平、戰爭與革命、戰爭與經濟、戰爭與民眾等一係列無產階級戰爭觀的重大問題,為中國共產黨人正確認識戰爭和指導戰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思想武器。
2、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確定了無產階級軍事和無產階級政治的高度統一性。
軍事和政治的關係問題是貫穿於一切軍事活動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深刻闡明了戰爭和政治之間內在的本質聯係,也為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和處理軍事和政治的關係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就是從無產階級政治的高度研究和指導軍事鬥爭,在軍事鬥爭領域裏實現無產階級軍事和無產階級政治的高度統一。一方麵,無產階級軍事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無產階級政治。另一方麵,無產階級政治也離不開無產階級軍事,必須有效地運用軍事鬥爭手段為自己服務。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用槍杆子打出來的。這就在實踐中驗證了無產階級政治離不開無產階級軍事的深刻道理。
3、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規定了無產階級軍隊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表明戰爭不同於一般的政治。它同一般的政治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指出的“有戰爭的一套特殊組織,一套特殊方法,一種特殊過程。”這個特殊組織,“就是軍隊及其附隨的一切東西。”軍隊是為了準備和實施戰爭而建立起來的,是在“流血的政治”中起支柱作用和骨幹作用的力量。政治為戰爭規定了目的,也為軍隊建設規定了政治方向。
不同的戰爭有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同的軍隊也有不同的政治方向。這是“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的思想在軍隊建設問題上的合乎邏輯的延伸和具體體現。毛澤東從中國人民軍隊創建之時起,就以極大的注意力抓軍隊的政治建設,解決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武裝建設成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其核心就是為軍隊規定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政治方向,使軍隊真正成為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
戰爭的起源
戰爭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早的戰爭出現在中石器時代的初期。這說明,人類從原始人群到現在,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曆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曆史還不到一萬年(另一說法年數上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