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的戰爭是由氏族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血族複仇而發生衝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這種戰爭,同階級社會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階級壓迫、奴役的性質,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
後來,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製取代母權製,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萌芽了私有製、階級,使“古代部落對部落的戰爭,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卡爾·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二卷第413頁)日益頻繁的戰爭,驅使原始公社製解體,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
從此以後,戰爭變成了政治的工具、階級鬥爭的最高手段。私有製、階級壓迫和經濟利益的衝突,成為發生戰爭的基本根源。掠奪和反掠奪、壓迫和反壓迫、侵略和反侵略、爭霸和反爭霸、擴張和反擴張的戰爭,便成為階級社會的特殊的、必然的現象。
到20世紀80年代,在有文字記載的3500多年的時間裏,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當今和未來,引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有爭奪勢力範圍、領土爭端、邊界糾紛、掠奪戰略資源、爭奪市場、意識形態鬥爭、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這些因素是現代戰爭的直接動因。
戰爭的作用與影響
國家與國家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人民大眾與統治者之間的有矛盾,而其他手段又不能完全解決這些矛盾,為了爭奪各自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隻有用武裝鬥爭的形式來解決.而這種形式的鬥爭就是戰爭!戰爭不是政治的不能妥協,而是政治的另一種延續!
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也是當經濟利益無法調和時的必然選擇。戰爭就是互亮底牌。戰爭可以緩解國內矛盾或者集團內部矛盾,在戰爭有限度進行下對經濟有促進作用,可以促進消費,但不包括地產,戰爭中紙幣如果缺乏硬通貨的支撐將淪為廢紙一般,因此可極強的促進消費。當戰爭淪為無理智並不可預測且對手之間比較均衡時,將極大打擊基礎經濟,摧毀經濟秩序,應該加以避免。
戰爭的負麵影響:
1、戰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如二戰之後,除了美國之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麵臨重建問題。
2、人口問題,戰爭使國家的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如二戰後的蘇聯男性人口嚴重不足,製約了國家經濟與工業的發展。
3、對人民的影響,戰爭結束後給人民帶來心理上嚴重的創傷,麵對家園被毀,生靈塗炭,對於家庭的影響是絕對毀滅性的。
戰爭在一定條件產生的正麵影響:
1、經濟影響,一些國家確實能夠利用戰爭發財,但前提是戰火沒有燒進國門內,並且戰爭行為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可以把美國在二戰和越戰時期的經濟對比一下);
2、人口影響,戰爭可以消滅大量人口,短期內表麵上解決人口問題;
3、資源影響,戰爭勝利者一般都能夠向失敗者索取各種賠償,或者利用戰爭在短期內侵占資源 ;
4、人民影響,戰爭能夠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的實力(這也是為什麼總會有XX威脅論);
5、軍事需求永遠存在,而且永遠不可滿足,所以軍工是最大的商業市場,可以促進一些軍事科學發展——而許多軍事科技最終都能轉化為民用科技提高人的生活水平。
總而言之,戰爭的負麵影響是絕對的,長期的,深刻的,確定的;而一般情況下其正麵影響是短暫的,表麵的,相對的,不確定的。
對戰爭進行分類
戰爭按其對抗形式,有陣地戰、運動戰、遊擊戰,等等。按其規模,有世界大戰、局部戰爭、地區衝突、戰術決戰、戰略決戰,等等。按其戰術運用方式,有中心開花、迂回包圍、圍點打援、破襲戰、短促突出,聲東擊西等等。對戰爭進行這樣的分類,可以使我們理解戰爭的表麵形態,但不能讓我們抓住戰爭的實質。
現在,國際關係的變化需要我們更加科學地了解戰爭的性質。科學地對戰爭進行分類,有利於我們在處理國際關係的時候采取軍事上或外交上的主動。我們不要在科學地認識某一場戰爭之前,糊裏糊塗地去支持一方或反對另一方。由於國際關係複雜,現代戰爭的性質已經不能根據“正義”或“非正義”來進行簡單的概括。比如說,日本和德國在我國山東半島所進行的戰爭,就很難說哪一方屬於正義,哪一方屬於非正義。二十世紀80年代美國暗中支持阿富汗的塔利班與入侵的蘇聯軍隊對抗。後來塔利班容忍恐怖大亨在阿富汗設立恐怖訓練營地,而這個恐怖基地組織又一再針對美國進行恐怖襲擊,美國在“九一一事件”後發動了對塔利班政權的毀滅性打擊。這前後所發生的戰爭,也很難簡單地用“正義”或“非正義”來概括。而且,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劃分戰爭,不利於我們對某些戰爭采取中立立場。這就要求我們,對戰爭的分類必須根據戰爭本身的特點來判斷,而不要把各種不同類型戰爭的劃分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