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高科技戰爭的明星(1 / 3)

南非的小精靈

1992年底,南非軍備局宣布,南非自行研製的一種中型武裝直升機CSH-2“茶隼”試飛成功,即將投入生產。並隨之公布了“茶隼”武裝直升機的若幹資料照片,立時在各國軍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南非發展武裝直升機的計劃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1976年在與納米比亞武裝衝突中,南非幾架經改裝的法製“雲雀”直升機被對方地麵炮火擊落,使南非軍方深切感受到修修補補的“武裝直升機”已不能擔當戰時近距支援的重任。必須製造一種專用的武裝直升機,以應付周邊國家武器日漸先進的客觀現實。據此,南非空軍為研製武裝直升機設定了四項任務:

1.配合、支援地麵部隊,擔任高機動性防禦或攻擊任務;

2.配合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擔任縱深滲透任務;

3.擔任有限製空任務,即具有對抗敵直升機的空戰攻擊能力。

4.進行反坦克、反裝甲作戰。

在提出自行研製武裝直升機設想的同時,南非空軍還要求對現有裝備進行改進。1986年,南非軍備局公布以法製雲雀Ⅲ型為藍本所發展的XH-1輕型武裝直升機;1987年(1986年試飛成功)又展示了法製美洲山獅Ⅱ型改裝的XTP-1型武裝直升機。這兩種直升機都沒有大量生產,但它們的研製為“茶隼”的成功準備了條件。

乍一看“茶隼”直升機與美國的AH-64和意大利的A-129武裝直升機很相像,其實“茶隼”在設計思想和發展方向上頗受上述兩機的影響。

“茶隼”是一種最大起飛重量超過8噸的雙渦輪發動機武裝直升機,在設計上雖借鑒了AH-64和A-129的成功經驗,但更強調操縱與維修和靈活性及部件的通用性,據此做了某些改進,如在座艙設計上采用了獨立分離式設計,並加大兩座艙的高度差,座艙內的多種複合材料及纖維製隔板、座墊,大幅度提高了飛行員的安全係數。不僅改良了駕駛員前向、下視及水平視野,改善了直升機超低空飛行性能,而且提高了其作戰效能,增強了生存率。當一名飛行員傷亡時,另一名飛行員可完全接替全部飛行、作戰職能。同時,加大機身結構和動力係統的防護強度,也是提高“茶隼”直升機生存率的關鍵所在。據稱,“茶隼”在基本防護和適航性兩方麵已達到美軍軍用直升機標準。

“茶隼”的目標搜尋及鎖定係統主要裝置於機鼻旋轉塔內,與AH-64幾乎別無二致。鑒於美軍在發展此類係統時所花的時間與金錢,而前蘇聯業已公開承認在發展類似係統上遭受重大挫折,同時法德合作之“虎”式直升機也難攻克此一技術障礙等事實,不禁令人驚訝,以南非這樣一個財源有限且技術轉讓困難的國家居然能夠自製如此尖端的產品,真讓人有點疑惑不解。“茶隼”機鼻旋轉塔可由駕駛員及炮手的頭盔瞄準器控製,並可顯示於抬頭顯示屏上;雷達搜索及武器管製係統具備自動追蹤性能;塔內裝有一套激光測距儀和一套配有前視紅外觀測儀的電視係統用作目標搜尋及追蹤鎖定;反坦克導彈的製導係統可能也裝置於旋轉塔內。

“茶隼”在設計上也追隨了當今武裝直升機的隱身潮流,但在這項技術上並無多大突破,隻是以外型上盡可能減少雷達反射波為折衷設計。它的正視麵積僅為1.28米(寬)×4米(高)並以平麵式座艙罩來減少表麵反射,發動機排氣口裝有紅外線過濾器,並配備有箔片光熱誘彈發射器及電子幹擾係統。

“茶隼”對付地麵裝甲目標的武器主要是改進型的“陶”式反坦克導彈,在1987年曾用於同安哥拉的武裝衝突,對3000米~5000米的T54、55坦克均可貫穿擊毀,命中率在80%以上。由於南非的灌木地形對於使用線控導彈多有不便,因此“茶隼”使用的改進型導彈,可能采用了無線電或雷達波製導。

對敵方步兵或工事類(軟式或半軟式)地麵目標,“茶隼”的20毫米機炮和火箭彈就可應付自如,同時,對付空中目標,也極具殺傷力。機炮係統為法製GAl-0毫米的改進型(也可選用單管或雙管25毫米或30毫米機炮),是一種設計精巧的低後坐力機炮。炮彈可從左、右兩側裝填,由後坐力驅動炮栓進彈擊發,所有20毫米炮彈均可使用。雖然炮口初速僅為720米/秒,但仍具有很強的裝甲穿透力。

“茶隼”裝備了兩具18枚68毫米火箭吊艙,火箭彈最高速度為450米/秒,在160米~3000米都有極高的準確性。同時南非軍備局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火箭彈,據傳可能為127毫米大口徑火箭彈。

“茶隼”主要空對空攻擊武器為二枚類似美國“響尾蛇”的紅外線導彈,即“彎刀”和“海鯽”導彈,導彈的控製程序為:目標為飛行員的頭盔瞄準器截獲,由飛行員將目標輸入機上武器控製計算機,然後適時發射。導彈射程為300米~4000米,以500米/秒速度飛行,不僅可尾追攻擊,還可正麵迎頭尋熱攻擊,具有目標自動搜尋及鎖定功能,並裝有自動近爆引信,具有較遠的射程和較佳的靈活性。

舉世矚目的蘇-27“側衛”

1989年6月,第38屆航空展在巴黎舉行。

航空展開幕的第一天,天空碧藍如洗,表演場上人們仰望天空,隻見一個小黑點從遠處飛來,這是前蘇聯的新型戰鬥機蘇-27。很快,人們看清了蘇-27的身影:在藍天的映襯下,蘇-27就像一隻展翅翱翔的天鵝,箭一般地飛來。這時,機場上的高音喇叭傳出了一個聲音:“駕駛這架飛機的是蘇聯飛行員普加喬夫,他將要作一個高難度的動作。”此時,蘇-27已飛到了跑道的上空,隻見它迅速拉起了機頭,15°,30°,50°……機身與地麵的夾角越來越大,就像一條眼鏡蛇在迅速地直立身體。機頭還在不斷地上拉,80°,90°,110°,120°,人們看見蘇-27的機頭在前,而尾部在後,形成了大仰角飛行狀態,然後又壓下機頭,向遠處飛去。

人們驚呆了!自從飛機在地球上誕生以來,他們還沒有見過這樣的飛行表演。高音喇叭又在廣播:“剛才飛機以每小時420千米的速度飛來,機頭拉起時,速度減小到每小時120千米左右。”有人計算了一下時間,蘇-27從機頭拉起到恢複常態,僅僅六七秒。蘇-27的這種動作,被稱為“眼鏡蛇”機動。

蘇-27戰鬥機在設計之初編號為T-10。在蘇霍伊設計局對於飛機的設計編號有一個規定:T代表三角翼。那麼T-10的含義就很清楚了:它代表蘇霍伊設計局的第10種三角翼飛機。T-10的原型機一共製造了9架。T-10的試飛並不成功,很多設計指標沒有達到。蘇霍伊設計局沒有放棄T-10的計劃,他們在T-10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2架樣機,並命名為T-10S-1和T-10S-2,S代表係列的意思。這兩架飛機在進行了一係列的試飛後,雙雙墜毀。盡管如此,蘇霍伊設計局仍就始終不渝地堅持T-10計劃。

經過了種種磨難之後,蘇-27終於起飛了。蘇-27於1984年開始裝備前蘇聯空軍和防空軍,蘇聯解體以前,在空軍和防空軍部隊服役的蘇-27戰鬥機有500餘架。目前俄羅斯空軍和防空軍共裝備350架。西方給蘇-27的綽號叫“側衛”(Flanker)。

蘇-27的外形很漂亮,它有一個微微向下的流線型機頭,飛行員的座艙呈水滴形,給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視野。中機身兩側是一對懸臂式的中單翼,平麵形狀為梯形,略有下反,前緣後掠角超過40°,後機身內並列裝著兩台渦輪風扇發動機,進氣道位於翼根下部。兩台發動機的尾噴口之間有一個大尾錐,這是減速傘艙。蘇-27采用了雙立尾,它的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堅固異常,可在粗糙跑道上著陸。

蘇-27的武器係統很強,它裝有1門30毫米機關炮和10個外掛架,這些外掛架可以掛多種型號的空對空導彈、火箭、炸彈等,機關炮的備彈量為150發,所有這些武器都可在大仰角狀態下發射。

蘇-27的火控係統十分先進,該係統由脈衝多普勒雷達、紅外搜索跟蹤儀、平視顯示儀、激光測距儀和頭盔瞄準具組成。這些裝置彼此獨立,但又可以相互支援。與美國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F-15相比,蘇-27在近距格鬥上占有明顯優勢,這主要得益於它的更好的氣動布局,更大的推重比,還配備了測距儀和電傳操縱係統。蘇-27的另一優勢是內部油量大,不必攜帶外掛油箱,這樣就減小了雷達反射特征。

蘇-27從開始設計時就考慮在戰時它能在被破壞的跑道上起飛(主要是逃離),所以,它的起降性能很突出。

普加喬夫和蘇-27在一夜之間同時成為世界航空展的“明星”。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有人稱讚,有人提出了疑問:“眼鏡蛇”機動有什麼實際意義嗎?有的專家說:“在近距離格鬥實戰中處於被動情況下的戰鬥機,用‘眼鏡蛇’機動突然減速,將會給追擊的敵方造成困難,從而可能擺脫被攻擊的處境。如果蘇-27遭到導彈的攻擊和追蹤,‘眼鏡蛇’機動同樣可以使它擺脫。”也有的專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在空戰中除非遇到極特殊的情況,飛行員一般不會輕易地把飛機的速度突然減小,因為速度太小很容易挨打,所以,“眼鏡蛇”機動是無用的。另外,“眼鏡蛇”機動要消耗大量能量,這種能量的消耗是常規動作的十幾倍,一般情況下不能長時間維持,也不能連續做。因此,花費很大的代價使飛機獲得這種能力是否值得,需要認真考慮。但不管怎麼說,是“眼鏡蛇”機動使蘇-27名揚天下。

自蘇-27”飛機問世以來至今已有20多年了。在這期間,為了蘇-27飛機的生存、發展,蘇霍伊設計局在收集大量意見的基礎上,采取了一機多用,一機多型的方針,對蘇-27進行了改進,使蘇-27戰鬥機有了“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本領,派生出了蘇-30多用途戰鬥機、蘇-32FN、蘇-33艦載機、蘇-34戰鬥轟炸機、蘇-35製空戰鬥機、蘇-37戰鬥機。使蘇-27飛機家族變幻莫測,不斷壯大,更富有生命力,成為2000年的主力戰鬥機。從蘇-27衍生出來的這些戰鬥機,人們習慣上仍叫它們“側衛”。

神秘的“藍色02”

在1996年的珠海航空展上,兩架機身塗著紅、白、藍三色的戰鬥機出現在機場上,人們看見機身上分別寫著:596、597的機號。597號在進行飛行表演的時候,指揮員呼叫它的代號:藍色02。通過解說員的介紹,人們才知道,那架寫著597機號,代號為“藍色02”的戰鬥機是俄羅斯的蘇-30戰鬥機。它的外形和蘇-27非常接近。如果說蘇-27戰鬥機是“七兄弟”中的大哥大,那麼蘇-30戰鬥機是蘇-27“七兄弟”的老二,也是“七兄弟”中很有特點的飛機。

蘇-27誕生以後,俄羅斯軍方就希望蘇-27能夠擔負起保衛遙遠的邊疆,並能為俄羅斯海軍提供空中保護,這樣的任務蘇-27很難承擔起來。因為要進行一次長途飛行,至少要飛行10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一個飛行員很難完成這樣的任務。蘇霍伊設計局決定在雙座蘇-27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蘇-30的座艙是串列雙座,一般的雙座戰鬥機,一個座艙是飛行員,另一個座艙是武器操縱員,而蘇-30戰鬥機的兩個座艙是一樣的,都能控製操縱戰鬥機也都能操縱雷達和武器係統,也就是說,兩個座艙是一模一樣的。也許有人要問:戰鬥機本來就小,再設置兩個同樣的座艙有這個必要嗎?當然有必要,如果進行長途飛行,兩個人就可以輪流駕駛飛機。如果把它作為空中指揮機來使用,那麼,一個人來駕駛,另一個人就可以在空中指揮飛機。

蘇-30到底能飛多遠呢?1992年6月6日蘇-30進行了驗證試飛,經3次空中加油,從莫斯科到北極往返飛行12小時。蘇-30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主要用於飛行遠距、空中巡邏警戒任務。經空中加油後可連續飛行10多個小時,可作為小型預警機使用,對其它作戰飛機實施指揮。一架蘇-30飛機可與4架蘇-27飛機協同作戰,為蘇-27飛機指示目標。蘇-30戰鬥機曾經參加1993年的巴黎航空展,但是它的後艙卻不讓人參觀,多少給它增加了神秘感。

蘇-30飛機的電傳操縱係統和先進的駕駛導航綜合係統,可在任一地麵背景條件下實施飛行。蘇-30機頭左側加裝了一個空中受油探頭,受油量為2000千克/分鍾—2500千克/分鍾,最大受油量為7500千克。實施4次空中加油,航程可達14000千米。發動機為2台推重比大於1的AJI-31ф渦輪噴氣發動機。武器係統為大功率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和頭盔瞄準係統,外掛可攜帶8噸載荷,12個掛點,其中10個用於掛製導武器。空空作戰時使用帶雷達和紅外自導頭的P-27、P-73或P-77全向導彈。空地作戰時使用X-31II反雷達導彈、X-25JIT、X-29JI和X-29T電視製導導彈、X-59M電視製導的巡航導彈,以及常規航空炸彈和TllI-301航炮。

蘇-30之後又派生出蘇-30M和出口型蘇-30MK,這兩種飛機增加了對地攻擊能力,航程和續航時間比蘇-27高出一倍,作戰效能比蘇-27高1.5倍。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的蘇-30編號為蘇-30MKI,印度一共購買了40架。

在航空母艦上安家

前蘇聯海軍的航空母艦不多,但是他們曾經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建造4艘航空母艦的計劃,這就需要生產能夠在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戰鬥機。蘇-27飛機誕生後,設計者們就在考慮讓它能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經過幾年的努力,蘇-27搖身一變,艦載型蘇-27K出世了,這就是後來正式命名的蘇-33艦載戰鬥攻擊機。蘇—33的外形更接近蘇-27,不過它的前機身比蘇-27多出了一對鴨翼,通俗地說,它長出了一對“小翅膀”。這使它的操縱更加靈活,便於在航空母艦上起降。蘇-33可以說是“七兄弟”中的老三。

蘇-33艦載機首次試飛是在1985年5月,4年後,它在海軍的“庫茲涅佐夫”號上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著艦試飛。蘇-33加強了機身和起落架的強度,前起落架由單輪改為雙輪,機翼的外段和尾翼可以向上折疊,以利於在航空母艦上停放。原來蘇-27戰鬥機座艙的正前方有一個紅外線搜索裝置,蘇-33將它改在了座艙的右前方。蘇-33裝有空中加油裝置,可以在空中加油。它的機尾的尾錐比蘇-27短了許多,機尾下有一個著艦用的粗大的鉤子。俄羅斯海軍已經裝備了48架蘇-33艦載機。

蘇-33飛機作為一種多用途戰鬥攻擊機,具有帶彈量大,突出對艦攻擊的特點。武器裝備有:12個外掛,可攜帶AA-10“楊樹”、AA-ll“射手”等型號的空空導彈、Kh-41“蚊”式空艦導彈,這種導彈的殺傷力比“飛魚”的兩倍還要大,也可以掛常規炸彈,最大外掛為6.5噸。

設計“奢侈”的戰鬥轟炸機

蘇-27出世以後,蘇霍伊設計局就在考慮:能不能將蘇-27改裝成能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的戰鬥轟炸機?

蘇霍伊飛機設計局最初設計蘇-33時,曾準備用蘇-27改進一種用於訓練艦載機飛行員的教練機,這種教練機的座艙設計布局為雙座並排排列,這樣能使教員和受訓飛行員在飛行中很好配合,著艦時向前和向下的視線好。後來由於經費縮減,該計劃受阻。這個時候正好空軍需要一種雙座,能替代蘇-24M前線轟炸機的飛機,蘇霍伊設計局的雙座教練機計劃被選中,作為戰鬥轟炸機的研製計劃。

蘇-34戰鬥轟炸機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設計,代號為T-10B,由蘇-27戰鬥教練機改進而來,早期稱為蘇-27HB(戰鬥轟炸機)和蘇-27Ky,1990年4月13日進行了首飛。為保密起見,首次試飛是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的,然後又到“第比利斯”號航空母艦上試飛,給外界造成艦載教練機試飛的假象。當時的新聞媒體也以艦載教練機報道。蘇-34作為戰鬥轟炸機公開報道,是在1992年明斯克獨聯體首腦會議期間,並在1992年和1993年連續參加國際航展,展示其性能。西方稱為蘇-27IB。1994年初,在西伯利亞製造廠又研製出2架優於原型試驗機的試驗樣機,正式命名為蘇-34。蘇-34飛機設計用於取代蘇-17和蘇-24戰鬥轟炸機,所以突出了對地攻擊能力。該機裝有空中加油設備,不實施空中加油的作戰半徑為1000千米。蘇-34飛機第一架預生產型飛機於1993年12月18日上天,1995年交付部隊使用,到2002年全部取代蘇-24戰鬥轟炸機。

蘇-34戰鬥轟炸機與蘇-27飛機的主要區別:一是座艙設計為並列雙座,右座飛行員主要負責領航和武器操縱使用,但也有一套稱為第二操縱係統的操縱係統。座艙儀表板裝有平顯和下顯,飛行員還可戴頭盔瞄準具;二是在前起落架減震支柱上安裝了登機梯,方便了飛行員進入座艙,也便於飛機的維護,飛機運行時收入前起落架艙內。到目前為止,這種設計在世界上是獨此一家;三是機頭呈寬扁平狀,增大了機翼的前緣翼根邊條,為此,俄羅斯人也稱蘇-34為“鴨嘴獸”;四是座艙改為兩名駕駛員座艙並排設置,機頭加寬,座艙後部隆起,增大了寬度,飛行員座椅後的一小塊空地,設計師們充分利用,為飛行員設了一個廁所和食品加熱櫃,飛行員長時間執行飛行任務時可加餐,或方便一下。座艙後麵還設有一個休息艙,飛行員在長途飛行中可離開座椅到後麵的休息艙站立休息調節一下。另外,在左右座座椅之間還留有一塊空地,飛行員可輪流躺下休息。據說,飛行員可以在10000米高空“隻穿襯衣”的條件下飛行。這種設計真是有點“奢侈”了;五是在機身下部的關鍵部位裝有17毫米的鈦合金裝甲,用於對地攻擊時防禦地麵炮火攻擊,生存能力較強。加大了尾錐,平尾麵積加大,取消了腹鰭。

蘇-34飛行作為一種對地攻擊任務的戰鬥轟炸機,共有11個武器掛點,可掛電視製導導彈、反雷達導彈、激光製導導彈,近距、中距空空導彈,以及電視/紅外/激光製導炸彈,有人說蘇-34可以掛載俄羅斯所有的空對地武器。

蘇-34上裝有慣性導航和全球定位係統,可實現誤差不超過1米的精確導航。機載雷達可保證自動進行地形跟蹤飛行。尾部裝有一部後視雷達,該雷達即可給出受攻擊的告警,又可控製向後發射的導彈截擊敵機或導彈。

“超眼鏡蛇”

蘇-35新型製空戰鬥機是蘇-27戰鬥型的直接後繼機,是一種在蘇-27飛機基礎上改動較大的多用途戰鬥機。俄國人宣稱:蘇-35和美國的F-22、歐洲的EF2000屬於同一個等級。蘇-35戰鬥機於1988年6月28日首次試飛,俄稱為蘇-27M,西方稱為蘇-27“超側衛”。1992年9月,蘇-35飛機的5號原型機參加了英國範堡羅航展,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稱:蘇-35飛機具有與歐洲下一代先進戰鬥機和美國F-22A戰鬥機相匹敵的能力。空口無憑,我們先來看一看它的表現吧!

1993年11月初,國際航空博覽會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迪拜舉行。這一天,迪拜上空天氣格外晴朗,天幕上沒有一絲雲彩,碧藍如洗。參觀展覽的人們把目光投向了一個身材魁梧的俄羅斯飛行員,他就是普加喬夫。隻見他邁進了一架蘇-35戰鬥機的座艙,他要駕駛這架戰鬥機與一架蘇-30戰鬥機進行模擬空戰表演。隻見兩架戰鬥機相繼從跑道上騰空而起,衝上藍天。人們手搭涼棚,緊盯著藍天。隻見兩架戰鬥機相互追逐,都想占據有利的射擊位置,打得難舍難分。突然,蘇-35作了一個水平方向的“眼鏡蛇”機動,將機頭對準蘇-30進行“急射”,蘇-30被擊中。這是普加喬夫向世人展示他的另一個飛行絕技“超眼鏡蛇”機動。“超眼鏡蛇”機動和“眼鏡蛇”機動基本是同一性質的機動,隻是飛行的姿態不同,難度更大。“超眼鏡蛇”的誕生說明,現代空戰已經不是過去的從尾後攻擊的傳統戰法,而是多方向攻擊。

蘇-35飛機采用翼身融合氣動布局和放寬靜安定度技術,有一對小的全動鴨翼,是一種現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飛行。水平前翼包括在飛機電傳操縱係統中,偏轉範圍為-15°到+10°。前翼除能改善飛機在大迎角條件下的安定性和操縱性外,還能降低機身和機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氣動力載荷,有助於使穩定過載達10g。動力裝置為兩台帶控製推力矢量係統的AJI35渦輪風扇發動機,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和起降性能。新型機載電子設備,如多功能多普勒雷達,具有空空、空地雙重功能抗幹擾能力,在各方向上的探測範圍達+90°戰鬥機這類目標的發現距離為165千米~245千米;對轟炸機、預警機或大型運輸機的發現距離可達400千米,200千米距離上發現地麵目標。同時可跟蹤15個空中目標,用導彈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

蘇-35飛機還首次采用了後視火控雷達技術,裝在尾錐內,可引導俄專門研製的P-73後射型近距空空導彈,蘇-35戰鬥機的機翼下裝有能水平轉動180°的轉動發射裝置,它可自動轉動,也可按飛行員的指令轉動。也就是說,蘇-35發射的導彈可以向後半球發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越肩發射”,這是蘇-35最為獨特的設計。蘇-35除裝一門30毫米航炮外,還有12個外掛點,可攜帶12枚遠距、中距導彈和近距格鬥空空導彈(裝有主動、半主動和被動雷達自導頭和紅外自導頭)。如P-77中距導彈,能摧毀70千米處的敵機。另一種增大射程的導彈,能摧毀110千米處的空中目標。空地武器有包括射程150千米的戰術巡航導彈、激光或電視製導的近距導彈、反雷達導彈、反艦導彈,以及激光或電視製導炸彈。蘇-35飛機武器係統的一個特點是能在完成“吊鉤”、“眼鏡蛇”、“超眼鏡蛇”等特技飛行中發射導彈。蘇-35飛機飛行員,隻要進行短時間的“眼鏡蛇”和“超眼鏡蛇”機動,使飛機豎起90°~120°,這時雷達和光電瞄準係統就能自動截獲目標,同時係統發出指令,可發射出兩枚導彈。座艙為全新設計,采用了平視顯示器、下視顯示器和頭盔顯示器。蘇-35飛機不僅用於奪取製空優勢,而且還可用於對地麵、海上目標實施遠距離、高精度、有效地打擊。

蘇-35的外形與蘇-27非常相似,但是蘇-35的超視距攻擊能力是蘇-27所不具備的。當前在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中流行一個笑談,有飛行員問:“蘇-27和蘇-35之間有什麼區別嗎?”有人回答說:“如果發生了空戰,在你看見它之後它把你擊落了,那麼它就是蘇-27。如果你還沒有看見它,它就把你擊落了,它一定是蘇-35。”這個笑談形象地說明了“七兄弟”中的老六蘇-35的“超視距攻擊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蘇-35飛機的隱身能力差,也不能作超音速巡航飛行,這對於最新一代的戰鬥機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七兄弟”中的“小弟弟”蘇-37

1996年9月2日,在英國的範堡羅航展上,俄羅斯空軍向世人展示了蘇-27家族的最新成員也是蘇-27家族中的小弟弟,這就是蘇-37多用途戰鬥機。

蘇-37是在蘇-35的基礎上加裝矢量噴管改進而成的,它是一種單座多用途全天候超機動戰鬥機,蘇-37的最大特點是它采用了推力矢量技術,這種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前沿技術之一。通俗地說,推力矢量技術是指飛機發動機的尾噴口的方向可以上下或左右變化,這樣也就改變了發動機推力的方向。蘇-37安裝的是三維推力矢量噴口,這種噴口的方向可以上下左右變化,所以蘇-37的機動性十分強。據軍事專家們說,安裝了推力矢量噴口發動機的蘇-37,比沒有安裝這種發動機的戰鬥機空戰能力提高了10倍。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的F-22和蘇-37采用了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