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高科技戰爭的明星(2 / 3)

1996年9月,蘇-37在英國的航空展上第一次公開露麵,俄羅斯著名的試飛員佛羅洛夫駕駛著蘇-37進行了360°翻轉的高特技飛行動作,轟動了整個航空展,這個飛行動作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戰鬥機能作出來。這個飛行動作被命名為“佛羅洛夫法輪”。“法輪”這個詞是印度教中力量與神聖的代名詞,俄國人用這個詞來命名特技動作,這還是第一次。

蘇-37能執行空對空、空對地、空對艦作戰任務。它能掛載12枚空對空導彈,其中包括“發射後不管”的中距空對空導彈。它還能攜帶反輻射導彈、反艦導彈、製導炸彈、集束炸彈等。它能同時跟蹤20個目標,並引導導彈攻擊8個目標。

蘇-37的頭部裝有一部相控陣雷達,具有很強的抗幹擾和光電監視、瞄準能力,機尾安裝了一部後視雷達,並且裝有向後發射的導彈。更值一提的是它能有效對付美國的巡航導彈和隱身飛機的威脅。

蘇-37的最大飛行速度25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000米,作戰航程4000千米,經一次空中加油可達6500千米。

蘇霍伊設計局對蘇-37進行了一個性能對比測試,測試的結果:蘇-37在執行製空任務時,空戰效能是蘇-27的10倍,對地攻擊能力是蘇-27的39倍。總體性能比西方的EF2000、“狂風”戰鬥機要好。

在2000年前後,蘇-37進入俄羅斯空軍服役。

美、伊爭購的米格-29

在世界戰鬥機的大家庭中,俄羅斯的米格係列戰鬥機是十分有名的“戰鬥機家族”,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米格戰鬥機就在藍天上翱翔。20世紀50年代以後,前蘇聯先後研製了米格-19、米格-2l、米格-23、米格-25、米格-27、米格-29、米格-31等戰鬥機,而且這些戰鬥機都是同時期世界戰鬥機的佼佼者。米格戰鬥機常常是新聞媒體關注的目標,它們經常成為新聞裏的飛行器。

1997年11月初,世界軍火市場爆出一個新聞:美國搶購了21架米格-29戰鬥機。據透露,目前,這21架米格-29戰鬥機已經全部秘密運抵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空軍基地。真是奇怪,美國怎麼會看上俄羅斯的戰鬥機呢?美國國防部長科思一語道破天機,他說:“美國從摩爾多瓦購買了21架米格-29戰鬥機,其中14架具備掛載核武器的能力,美國之所以購買這些飛機是為了防止伊朗將它們買走。”

美國國防部長說的是實情,就在美國買走這些飛機之前,摩爾多瓦停放這些米格-29戰鬥機的空軍基地,來了一些伊朗商人,他們仔細地看過這些飛機。美國中央情報局很快掌握了伊朗打算購買這些飛機的情況,美國當即決定買下這些飛機。摩爾多瓦方麵要求美國不要公開購買這批飛機的價格。這話從另一個角度向世人證明:美國不惜花高價購買這些飛機。

米格-29到底有什麼本領,引得美國和伊朗去搶購它呢?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米格-29的表現並不出色,伊拉克的米格-29戰鬥機曾經被美軍的戰鬥機擊落過。米格-29是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雙發動機高機動性製空戰鬥機,它有一個綽號叫“支點”。米格-29是1985年進入前蘇聯的部隊開始服役,開始它主要用來進行空戰,對地攻擊能力並不強,後來幾經改進,它可以掛載各種炸彈、火箭彈、空對地導彈和戰術核武器。這樣一改進,立即吸引了許多國家的目光,伊拉克、敘利亞、古巴、印度等10多個國家先後購買了米格-29戰鬥機,摩爾多瓦購買的米格-29就是改進後的新機型。

米格-29是前蘇聯為了與美國的第三代戰鬥機對抗而研製的。它誕生之後,盡管具備了第三代戰鬥機的特點,比如,它具備了下視/下射能力和超視距攻擊的能力,但是,美國人並沒有感到來自米格-29的挑戰,因為米格-29的缺點是很明顯的:它留空時間短,耗油率很高。而且初期的米格-29設計的重點是它的高亞音速機動性,武器的掛載相比美軍的第三代戰鬥機來說並不強。

前蘇軍很快就對米格-29進行了改進,首先是改進米格-29的電子設備,增加了數字式電子計算機,掛載武器的能力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可以攜帶6枚“發射後不管”的空空導彈,戰鬥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改進後的新機型編號為:米格-29S。

就在改進的米格-29S進入部隊服役不久,20世紀90年代初,米格-29又有了新的改進。這一回對米格-29進行了“不脫胎隻換骨”的改造:從外形上看,取消了機翼上的百葉窗式的輔助進氣道,在機身的上部設計了減速板,機體增加了鋁鋰合金的比例,機身的整體重量減輕了,在加長的機頭部安裝了新型雷達,這種雷達能探測100千米之外的飛行目標,提高了數據處理能力。特別是它加強了對地攻擊能力,在機冀和機身下設計了9個外掛點,可以掛載戰術核武器。經過這樣改進的米格-29編號為:米格-29M。改進後的米格-29M完全具備了與美軍第三代戰鬥機抗衡的能力。

盡管沒有透露摩爾多瓦購買的是哪一種米格-29戰鬥機,但是從上麵的介紹中,讀者不難判斷這些飛機是哪一種型號。美國人對改進後的米格-29M是心存疑慮的,他們不希望伊朗這樣與美國對抗的國家得到它的心情是不言自明的。

說完了“米格家族”的新聞,下麵我們再來說一說“米格家族”的一件舊聞。

米格-25破“熱障”

盡管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是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事情發生在1976年9月6日,那天一架前蘇聯飛行員駕駛的米格-25戰鬥機突然光臨日本,降落在北海道的民用機場的跑道上。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日本人和美國人歡喜如狂。多年來美國人千方百計想弄清這種綽號叫“狐蝠”的戰鬥機——米格-25的真麵目,這一次終於有了機會。

早在1971年的年初,前蘇聯就把4架經過改裝的偵察型米格-25偷偷地運進了埃及,隨後,在半年多的時間裏,這4架米格-25由前蘇聯飛行員駕駛,對以色列的海岸線和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進行了偵察飛行。以色列每次都出動戰鬥機進行攔截,有一次以色列的戰鬥機還發射了空空導彈,但是米格-25毛羽未損,以色列的戰鬥機無功而返。

米格-25實在太厲害了,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突破“熱障”的戰鬥機。它能在24000米的高空以2.8倍音速持續飛行,它的最大速度可達3倍音速。它的作戰半徑為1300千米,航程達3000千米。米格-25於1969年開始裝備部隊,在短短的幾年裏,它創造和打破了8項飛行速度的紀錄、9項飛行高度世界紀錄和6項爬高時間的世界紀錄。當時的美國空軍部長說:米格-25是世界上最好的截擊機。米格-25對美軍的威脅實在太大了。

美國和日本的專家得到了米格-25,如獲珍寶,他們立即將米格-25大卸八塊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原來,米格-25也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好,它的發動機水平並不高,電子設備並不強。機體采用鋼結構,鈦合金的用量很少。但是米高揚設計局能在這種條件下,研製出了突破“熱障”的戰鬥機是讓人驚奇的。

什麼叫“熱障”呢?

我們知道:當飛機高速飛行時,飛機表麵與空氣產生摩擦,使空氣產生阻滯和壓縮,飛機速度大為降低,動能轉化為熱能,使飛機表麵溫度急劇升高,這就是所謂的“熱障”。根據理論估算,在高度超過11000米的高空飛行時,當飛機的馬赫數為2時,飛機頭部的溫度可能達到118攝氏度,當馬赫數為2.5時,溫度可達215攝氏度,當馬赫數為3時,溫度則達到335攝氏度。所以高速飛行時,由於氣動加熱,機內人員、設備以及材料的強度等方麵,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和限製。現在,一般將馬赫2.5以上看作是出現“熱障”的飛行速度。在高速飛行時,“熱障”的表現是:製造飛機外殼的合金的結構強度和剛度都會降低,出現變形、破損甚至局部熔融。飛機油箱的油也將達到沸騰的程度,無法正常供油,而且隨時存在著因溫度過高而驟然燃燒爆炸的危險。

美國是最早開始探索解決“熱障”問題的國家。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貝爾公司生產的X-2研究機,進行了克服“熱障”的試驗。1954年5月,第一架X-2在母機B-50上發生爆炸,但是這並沒有炸掉人們克服“熱障”的決心。第二架X-2研究機由美國空軍飛行員埃費雷斯特完成了首次飛行。隨後,X-2又進行了7次飛行,並在1956年9月7日的飛行中達到36637米的高度。1956年9月27日,飛行員阿普特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熱障”的飛行,這次飛行的速度達到馬赫3.2。遺憾的是這架飛機在這次飛行之後的另一次飛行中失事墜毀。

前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研製突破“熱障”的戰鬥機,米格-25就是前蘇聯研製的第一種突破產熱障”的戰鬥機,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國家研製出來突破“熱障”的戰鬥機。隻有美國研製了一種突破“熱障”的高空偵察機。前蘇聯將米格-25戰鬥機先後出售給伊拉克、敘利亞、印度等國。

“酒醉藍天”的米格-23

“米格家族”的故事很多,有些故事是很有趣的。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一回米格飛機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相信的故事,然而它真的發生了。1989年7月4日,前蘇聯駐波蘭的一支空軍部隊正在進行緊張的飛行訓練。一位前蘇聯的空軍上校駕駛著一架米格-23戰鬥機,從跑道上起飛了。當飛機起飛不久,這位上校突然聽到他的戰鬥機進氣道發出了爆炸的聲音,同時他感到戰鬥機的發動機推力在下降,戰鬥機也開始有下降的感覺。這些信息都是危險的信號,空軍上校立即向指揮塔台報告:發動機故障,飛機失去動力。地麵指揮塔台聽到他的報告,當即命令他:立即跳傘!空軍上校聽到命令後,馬上拉下了跳傘手柄,此時,他的飛機的飛行高度隻有100多米。空軍上校被彈出座艙,他的降落傘很快就張開了。當降落傘徐徐下降的時候,空軍上校看到自己駕駛的那架米格-23戰鬥機,仍舊在空中飛行,它不由自主地朝著波羅的海方向飛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架無人駕駛的米格-23戰鬥機並沒有向地麵墜落,它像是有人駕駛一樣,不斷在升高,飄飄悠悠地繼續向前飛行。就這樣,這架米格-23戰鬥機緩緩地飛越波蘭上空,又橫跨當時的民主德國領空,飛入當時的聯邦德國。北約部隊發現了這架米格-23戰鬥機,立即拉響了戰鬥警報,美國空軍駐荷蘭軍事基地的兩架F-15戰鬥機立即起飛準備戰鬥。

藍天上的這架無人駕駛的米格-23戰鬥機,全然不管北約部隊的警告,繼續向前飛行,它又飛進了荷蘭的領空。它像一個喝多了酒的醉漢,搖搖晃晃、大搖大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著。美國空軍的兩架F-15飛近米格-23時,大吃一驚,他們看到這架米格-23沒有座艙蓋,座艙裏也沒有飛行員。讓美軍飛行員感到寬慰的是,飛機上沒有掛載導彈等進攻性武器。F-15緊跟在米格-23的後麵,看它到底要幹什麼?

米格-23根本不去理會F-15戰鬥機,它仍舊我行我素,穩穩當當地飛過了荷蘭領空,飛進了比利時的上空。這時,這架無人駕駛的米格-23似乎有些力不從心,它像一個喝得爛醉的醉漢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一樣,一頭向左下方墜落下去,栽倒在比利時首都西郊80多千米的一座小村莊裏。這架無人駕駛的米格-23,長途飛行了900餘千米,飛越了5個國家的領空,飛行了79分鍾,這真是一個奇跡。

米格-23戰鬥機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單座單發動機可變後掠翼戰鬥機,1970年開始裝備部隊。北約集團給它的綽號是“鞭撻者”。它的翼展14米,機長15.88米,機高4.82米,它的主要武器為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有5個外掛架,可以掛載火箭彈、空空導彈等武器。它的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7800米,作戰半徑1160千米。

四世同堂的“幻影”家族

“幻影”係列戰鬥機是法軍的主力戰鬥機。“幻影”係列戰鬥機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讓人很費琢磨。最初,“幻影”是以“海市蜃樓”的名字出現在中國人麵前的,這不僅僅是個譯名問題,它恰恰體現了“幻影”給人的神秘感。

“幻影”係列戰鬥機是一個大家族,它已經走過了近40年的發展曆程,現在就讓我們深入這個家族中,看個究竟吧。“幻影”家族的第一代成員是“幻影”Ⅲ。1952年,法國家公司提出了“幻影”I方案,並很快於1955年生產出第一架樣機,但因它的機載設備過於簡單,空戰要靠地麵引導,缺點太多而夭折。緊接著,出台了“幻影”Ⅱ方案,這個方案是對“幻影”I的小修小補。由於當時法國新戰略思想要求研製一種在核戰爭中,能進攻能防禦的多用途戰鬥機,所以“幻影”Ⅱ未能誕生,而“幻影”Ⅲ便應運而生了。

“幻影”Ⅲ一誕生便受到法國空軍的歡迎,1958年,法軍訂購了100架。緊接著“幻影”Ⅲ經過幾次改型,打入了國際市場,先後有巴西、以色列等10多個國家購買了這種戰鬥機。“幻影”Ⅲ的樣子與眾不同,它采用了無尾三角翼布局,它的頭部還長了一對“小翅膀”——活動前翼或稱鴨翼,這使飛機的爬升性能和低速範圍內的飛行都有所改善。

“幻影”Ⅲ屢經戰火考驗,“阿以戰爭”、“印巴戰爭”的戰場上,都出現過它的身影。1982年英阿巴島衝突,“幻影”Ⅲ也披掛上陣。據報道:在阿以戰爭中。有一次16架“幻影”Ⅲ與20架米格-21戰鬥機展開了激烈的空戰。空戰結果讓世人大吃一驚:4架米格-21被擊落,而“幻影”Ⅲ無一傷損,這使“幻影”Ⅲ大出風頭。這裏雖然有飛行員技術、戰術上的原因,但飛機的優劣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從此,“幻影”Ⅲ名噪一時,成為當時世界上與美國F-104、蘇聯米格-21並駕齊驅的三大主力戰鬥機之一。到1979年為止,共向別國出口1400多架。

“幻影”家族的第二代,是“幻影”F.1戰鬥機。當時法國軍方的要求是,飛機可配備不同的武器和設備,用以完成製空、截擊、低空對地攻擊等任務。很快,“幻影”F.1誕生了,這是一種全天候全高度截擊機。“幻影”F.1沒有采用三角翼布局,而是采用大後掠角機翼,後機身下海邊有一塊腹鰭。F.1可以在500米~800米的短跑道上起落。F.1與“幻影”Ⅲ相比速度提高了,航程增大了。

1976年初,法國空軍決定選用“幻影”2000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的主力戰鬥機,用以替換“幻影”Ⅲ和“幻影”F.1。法國軍方的要求是:減輕結構重量,改善飛行性能,改善氣動特性,增大續航能力。

就在發展“幻影”2000的同時,法國另一家公司自己出錢,研製“幻影”4000單座多用途戰鬥機。“幻影”4000的座艙是氣泡形的,為飛行員提供了360°的視界。機頭空間大,可安置直徑大於1米的雷達天線。座艙的後麵還有空間可以安放第二個座位。“幻影”4000的火力很強,共有11個外掛點。可掛空對空、空對地導彈。至目前為止,“幻影”4000還沒有正式定型,但它已經在“幻影”家族中排上了“座次”,是“幻影”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

從“幻影”Ⅲ到“幻影”4000,“幻影”係列戰鬥機可謂“四世同堂”。目前,最有威力的還要數“幻影”2000戰鬥機,它是法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同時也成為各國空軍購買的重要戰鬥機。

“幻影”2000-5換眼睛

“幻影”2000為什麼會受到許多國家空軍的青睞?主要原因是“幻影”2000是一種高技術裝備起來的多用途戰鬥機,它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電傳操縱係統,是繼美國F-16戰鬥機之後,世界上第二種采用這種係統的戰鬥機。“幻影”2000的“眼睛”是一種多功能多普勒雷達(RDM)。為了保持“幻影”2000的領先地位,法國對“幻影”2000的“眼睛”進行了改裝,換上了另一種更為先進的RDY雷達係統,這樣一改進,“幻影”2000-5型戰鬥機出世了。

“幻影”2000-5的“眼睛”(RDY雷達)可以“看”到空中目標、地麵目標和海上的目標,它能一邊掃描一邊進行跟蹤,同時還可進行火控計算,能在所有波段上工作(高、中、低脈衝重複頻率)。雷達采用了模塊結構,易於維護。整部雷達由7個可更換的組件組成:天線、數據處理單元、電源、發射機、激勵器、接收機和信號處理單元。更讓人驚奇的是RDY雷達能自動選擇三種波形,不管敵機處於哪個方位和飛行高度,它都能探測和跟蹤。它能同時跟蹤8個目標,並顯示在顯示器上,並同時發射4枚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攻擊不同的目標。在近距格鬥時,這種雷達還可以自動鎖定目標。這樣一來,“幻影”2000-5就成為第一種具備了能同時攻擊4個目標能力的歐洲戰鬥機,也是惟一裝備了這種先進的雷達而又不受美國控製的出口型的戰鬥機。

“幻影”2000-5的火力十分強,它有2門30毫米航炮;共有9個外掛點,可以根據任務的不同選擇所有種類的空空、空地、空艦導彈,還可以掛載電子戰吊艙、偵察吊艙和夥伴加油吊艙。

“千裏眼”

軍事雷達廣泛地應用於預警、引導、火控、偵察、靶場測量、導航、通信、電子戰、氣象觀測、地形測繪等軍事領域中。目前,雷達技術更趨完善,它仍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技術領域,仍在不斷地向前發展。

雷達在軍事上應用非常廣泛,被人們譽為國防上的“千裏眼”,現代武器的“神經中樞”。雷達的軍事應用使戰爭的格局大為改觀,擴大了戰場範圍,改變了作戰方式,增加了戰爭的複雜性,開辟了電磁鬥爭的新戰場。

常見的幾種雷達為預警雷達、探索和警戒雷達、炮瞄雷達、截擊雷達、製導雷達、戰場監視雷達、機載轟炸雷達、機載或星載測視雷達等。90年代又出現了對地麵目標威脅最大的合成孔側視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諧波雷達。

防雷達偽裝就是運用各種製式的或應用的防雷達的偽裝器材,利用天然地形地物,以隱真和示假的手段,增強、減弱、模擬或歪曲敵方的雷達回波,達到使敵之雷達完全失效或大大降低其效能和保護我方人員和器材的安全的目的。目前主要采用對雷達的無源幹擾器材,諸如防雷達偽裝箔片、防雷達偽裝遮障、角反射器及其它電波反射體以及偽裝煙幕和氣溶膠,對目標實施防雷達偽裝。

由於雷達偵察與傳統的光學偵察和近紅外線偵察相比,有能在晝夜及複雜的氣象條件下工作的全天候,且作用目標距離遠,搜索距離大和穿透能力強等優點,使得雷達對大量的軍事目標具有更大的威脅性。因此,除應對軍事目標實施反可見光、反近紅外偽裝外,更需對其實施全麵、有效地防雷達偽裝。

防雷達偽裝是在研究和分析了現裝備雷達的基本弱點後,所采取的一種對抗手段。采用反雷達偽裝措施,使雷達完全失效或降低其工作效能,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作戰雙方就曾多次應用過防雷達偽裝技術。在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在登陸前曾在強攻方向大量使用裝有角反射器的小艇,並懸放幹擾氣球,使小艇在雷達顯示器上看起來像許多大軍艦。在小艇周圍又投放了大量金屬箔條,造成大批護航飛機的假象,這些措施都有效地把德國戰鬥力牽製在登陸以東的布倫方向,從而成功地在諾曼底發動了登陸戰。大戰中德軍也曾相應地在浮遊十字架上配置角反射器,使對方雷達顯示器上改變了作為雷達地標的柏林城外湖岸的輪廓,這給聯軍機載雷達觀察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968年蘇軍侵捷時,曾用氣溶膠幹擾物構成“空中走廊”,掩護了侵捷蘇軍的大規模的空中及地麵軍事調動,致使北約雷達警戒網未能發現這次進攻行動。這些都說明了防雷達偽裝術技術對保證部隊戰役戰鬥勝利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減少己方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損失的技術和保證戰爭主動性方麵所具有的積極作用。

防雷達偽裝的基本依據就是利用雷達的弱點,消除、破壞和幹擾目標的回波在雷達熒光屏上的光標信號。

雷達偵察的弱點很多,諸如顯示目標不逼真,雷達分辨力受到了限製,受地形地物的影響較大,易受幹擾等。依據上述各個弱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消除雷達的影響,以達到偽裝的目的。

1.減弱目標的回波。將目標配置在掩體和掩蔽所內,減少或消除目標的外露體積;將目標配置在天然遮障中,使目標的反射回波被遮蔽物隔斷和削弱;在目標近旁設置人工隔斷遮障,使目標和遮障的光標信號都在雷達的熒光屏上顯露出來;在目標表麵塗刷電波吸引塗料和覆蓋電波吸收材料,減弱目標的回波;在目標表麵履蓋防雷達的偽裝網,減弱目標的回波。

2.增強背景的回波。在能暴露目標配置和活動的背景上,設置金屬反射器組成的幹擾遮障,增強背景的回波,使目標的光標信號被幹擾遮障的光標信號淹沒;在水背景和平坦開闊的背景上設置金屬角反射器,使其光標信號的高度與目標的光標高度相一致。

3.利用雷達分辨力的限製,將目標配置在地物的近旁,使目標的光標信號與地物的光標信號融合在一起。

模仿目標與背景對雷達波的反射差別,可通過這樣設置:設置各種金屬角反射器;模擬地形與背景的回波差別,使雷達熒光屏上出現大量的光標信號;用單個角反射器或角反射器組,模仿所顯示的真目標與背景的回波差別,使雷達熒光屏上出現真目標所特有的光標符號。

防雷達偽裝器材與材料主要有微波吸收材料、防雷達偽裝網、角反射器、尤伯透鏡反射器、偶極子反射體、防雷達偽裝煙幕和氣溶膠等。

微波吸收材料是一種將電能轉換成其它形式能量或使電磁波因幹擾而消失的一類新型材料。微波吸收塗料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脫落、運用頻帶窄等,因此必須發展新的吸收結構材料。吸收結構材料是一種以非金屬為基體填充吸波材料形成的既能減弱電磁波的散射又能承受一定載荷的結構複合材料,它比一般金屬材料重量輕,剛度和強度高。美國的“先進技術轟炸機”(ATB)、SR—71飛機都塗敷了含有極細微鐵粒子的鐵球“微波吸收塗料”;前蘇聯的“米格—29”、“米格—31”戰鬥機都塗敷了各種鐵氧體塗料。

防雷達偽裝網是對地麵目標實施反雷達偽裝的最常用的器材之一。它不僅可以減少被隱蔽目標的雷達截麵,而且能歪曲目標的外形,消除其陰影,使被偽裝的目標與周圍的背景吻合起來。散射型防雷達偽裝網是利用金屬化網麵的屏蔽效應掩蓋遮障下目標的雷達特征,在雷達圖像中將不出現網內的目標固有的“影像”,隻出現網麵形成的遮蔽的影像。依靠網麵的散射降低入射雷達的後向散射,使網麵的後向散射係數與背景的平均後向散射係數相同,或者兩者差別在雷達的不可檢測值之內。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遮障麵“影像”的灰度,使其與周圍背景雷達散射趨於一致,達到雷達不易識別的目的。

角反射器是一種無源幹擾器材。它的基本單元是由兩塊或三塊相垂直的金屬導體反射麵構成的。由於電磁波入射到反射麵上之後按光學基本定律反射後,角反射器能把雷達波沿著入射方向反射回去,反射到雷達接收機的電磁能的大小與角反射器的型式、精度、材料、尺寸以及所對付的雷達的上作波長有關,也與雷達與角反射器的相對位置有關。雖然角反射器的尺寸很小,但它在雷達接收機顯示器上卻能造成很強的回波光標。角反射器固然很容易地在雷達顯示器上造成假目標,但它不能在其它頻譜,例如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光區造成逼真的模擬目標。由於偵察器材正在向綜合多譜方向發展,因此隻用角反射器對目標實施偽裝就難以滿足要求,特別是高分辨側視雷達的應用為角反射器的戰術應用提出了不易克服的難題,這主要反映到角反射器的設置原則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