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50年代以後,精確製導武器發展十分迅速,美、蘇以及一些軍事技術發達的國家,已裝備和正在研製的各類精確製導武器有200多種。其中,導彈約占精確製導武器總數的92%;製導炮彈約占4.3%;製導航彈占2.4%左右。
主動\/被動相結合製導方式能發揮兩種製導各自優點,做到取長補短。主動毫米波製導與被動紅外製導相結合是一種最好的技術途徑,可以大大提高精確製導武器打擊目標的概率。這種導引頭是今後精確製導技術發展的重點。
提高精確製導武器係統的抗幹擾能力是高技術戰爭的需要。在未來的戰場中,目標電磁環境複雜,每一個火力單元或一枚多彈頭武器係統都必需具有較強抗幹擾能力。否則,再精確的武器係統也難以發揮其應用的技能。
實驗室裏的戰爭
目前,在高科技新式武器研製中,競爭比較激烈,取得了較大成績的包括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基因武器等。
激光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應用的最早,發展最迅速的仍然是軍事方麵。激光武器的應用主要包括:激光製導,高能激光武器,激光核聚變,激光對抗等。
用於武器上的激光製導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半主動式回波製導,另一種是半主動式波束製導。半主動式回波製導是彈頭本身不裝激光發射器,隻裝激光接收器和導引頭。發射源可以安裝在地麵,也可以安裝在飛機上,彈頭發射後激光接收器自動接收來自目標反射或散射的激光能,並將彈頭導向目標。半主動式激光波束製導,也是在彈頭上裝有激光接收器和導引頭,但彈頭必須始終沿著地麵和空中發射的激光波來攻擊目標。
目前世界各國的激光製導武器包括激光製導炸彈、激光製導導彈、激光製導炮彈等武器係統。最早研製並使用激光製導炸彈的國家是美國。1961年,也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出現的第二年,美國在“紅石”兵工廠開始研製製造方案,1964年製成試驗樣彈,1968年在侵略越南的戰場上進行了作戰試驗和鑒定。因為命中精度大大提高,這種激光製導炸彈被稱為“靈巧炸彈”。
繼“靈巧炸彈”出現以後,美國於70年代初開始研製激光製導導彈。1976年交付試驗。為了適應激光製導的需要,導彈也在向著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現在有12個型號的激光製導導彈。英國、瑞典、法國也相繼研製了激光製導導彈。激光製導導彈主要用作反坦克武器,也用作空-地導彈、空-艦導彈、艦-艦導彈和地-地導彈等戰術武器。
1972年美國開始研製“銅斑蛇”激光製導炮彈。1974年研製出了樣彈,1978年批量生產。現已裝備美陸軍和北約組織部隊。激光製導炮彈的造價是普通炮彈造價的4倍。但由於前者命中率高,使用激光製導炮彈的成本反而會比摧毀同一目標用的普通炮彈的成本大大下降。
高能激光製導武器是用能量極高的激光束以每秒30萬公裏的速度沿直線直接擊毀目標的射束式武器。激光剛一出現,就已被各國軍方人士所垂涎。目前,美、俄、英、法、德、日等國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軍費來開展這項研製工作。高能激光武器也稱“死光”武器,它是借助於激光束的熱能直接摧毀目標。由於激光被聚焦後不到半秒鍾就能將焦點處的碳加熱到8000℃以上,這個溫度可以使任何高熔點的金屬或堅硬材料氣化。因此,把它看作戰略性武器來反擊彈道導彈、攔截軌道衛星是再理想不過的。
美還曾用中等功率的C02激光束使1枚戰術性導彈的頭部在不到1秒鍾內成為碎片,並用高能激光武器將數百米遠的裝甲板擊穿拳頭大的一個洞。激光直接用於戰術武器,可以製成激光致盲武器或激光灼傷武器等。激光武器在技術上已有了較大的突破,特別是近程激光武器,現已接近實用階段。
微波技術的軍事應用廣泛,也和短波、超短波、紅外線一樣,在雷達、通信、電子對抗等領域普遍應用。隨著高能電子學的發展,微波的應用範圍還在不斷開拓。近年來,美、日研製的微波手術刀就是利用微波能量輻射穿透的原理,對醫治戰傷將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目前,在微波技術領域裏最引人注目的是微波波束武器。它是一種利用強微波波束能量可以殺傷目標的原理而研製的定向束能武器,它與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一起,被並稱為當今三大定向束能武器。因其以輻射亞毫米波和毫米波能量為特征,因此又稱為微波武器或射頻武器。微波武器由超高功率微波發射機、大型天線以及其它配套設備組成。大型天線把超高功率微波發射機輸出的能量彙聚成極窄的波束,使微波能量高度集中,對目標進行照射時可以殺傷和摧毀目標。
微波波束武器還用於攻擊飛機、洲際彈道導彈、巡航導彈、衛星、航天飛機、坦克、艦艇、通信器材、雷達、計算機等目標。與核武器、普通彈藥相比,微波武器可在不破壞飛機、坦克、艦艇整體的情況下,使敵人失去戰鬥力。微波波束與粒子束和激光武器相比,有更寬的波束,因而,照射的目標較大,作用距離較遠,殺傷範圍大。另外,它受天候的影響較小,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
微波波束武器還是對付隱形飛機、隱形導彈等的有效手段。由於隱形武器大量采用微波吸收材料和吸收塗料,隻要受到微波武器照射,就會“主動”吸收微波輻射能量,極易受到微波武器的傷害。而現有飛機、坦克、導彈等武器係統主要采用金屬材料,對微波能量具有強烈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僅有少量吸收。因而微波波束武器在摧毀隱形目標時,所需要的能量要求強烈,相對非隱形武器係統而言,反而降低了許多。微波武器作為隱形武器新的“克星”,正在引起各國軍界的高度重視。
粒子束武器是利用高速粒子流毀傷人員和破壞武器裝備的一種定向能武器。高速粒子流之所以有破壞作用,是因為它們和子彈、彈片一樣具有能量。眾所周知,運動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大小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它的速度,二是它的質量。速度越快,質量越大,它具有的動能越多。電子、質子、離子及一些中性粒子盡管外形很小,但它們同樣具有一定的質量。把它們加速到光速,它們也會具有一定的動能。把許許多多粒子聚集成密集的束流,能量就更大。把粒子束流向目標,目標就可能被摧毀。電場有加速粒子的作用,電場越高,加速作用越大。
粒子束武器分類方法較多。按粒子的電性質分為帶電粒子束和中性粒子束武器。按發射平台所在位置分為陸基粒子束武器,多用於戰術防空;艦載粒子束武器,多用於攔截巡航導彈;天基粒子束武器,一般采用中性粒子束,用於在外層空間對天基武器或導彈進行攔截,也可作為從天空直接進行攻擊的武器。按射程的遠近分成近程、中程、遠程和星載遠程粒子束武器。
粒子束武器具有攔截速度快,命中率高,可快速靈活地變換射擊方向,射擊來襲的目標可不必考慮提前量,可以攔截多批次多目標,能量高度集中,不受彈藥供應限製和能在極短的時間裏把束流的能量集中在目標的一小塊麵積上,可以連續射擊和受天氣影響小,可以全天候作戰等優點。但由於能源係統、粒子束的傳輸、粒子加速器和瞄定位設備等關鍵技術還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完善,目前粒子束武器仍處於原理性研究階段。
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生物基因武器的研製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基因武器是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的基礎上,用人為的類似工程設計上的方法,按照軍事上的需要,利用基因的重組技術,將一種生物細胞中的基因在體外進行分離、剪切、組合、拚接到另一種生物細胞中去,使致病微生物的遺傳基因轉入宿主細胞內,再進行大量複製,培養出新的殺傷性危害性極大的生物戰劑,將它放入施放裝備內,就構成了基因武器。國外有些專家認為,發展基因武器可能產生“不可製服”的致病微生物,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基因武器的使用將給人體細胞、組織、器官、整個機體的抗病能力,乃至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危害。中國人民堅決反對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基因武器,主張全麵、徹底銷毀任何類型的生物戰劑。中國已於1984年11月25日正式加入“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中國人民決心為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生物武器作出應有的貢獻。
目前,正在實驗室內研製的高新技術武器還有次聲武器、動能武器、電磁炮、超速炮等。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實驗室裏的戰爭”會更加激烈,在未來的戰場上,將會不斷有新的武器加入戰鬥行列,科學技術將繼續為武器裝備發展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