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未來高科技戰爭的新星(2 / 3)

電子偵察裝備在本世紀70年代以後,微電子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光電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微型電子計算機在各種偵察設備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各種偵察設備與器材、加遠紅外遙感探測器、激光設備,已經大量裝備部隊,電子偵察技術發展到了光電偵察的新階段。

我們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曾經指出:“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者出於眾者,先知知也”。這裏所說的“先知”,和他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原則是完全一致的。所謂先知,就是通過偵察和其他手段取得敵人的情報,對敵對己了如指掌。現代科學技術為軍事偵察提供了先進的設備和手段,同樣也為現代戰爭提供了電子對抗和偽裝、隱形的技術和手段,給現代戰爭的電子偵察裝備製造了很多困難。因此,電子偵察裝備必須提高電子對抗能力、真偽識別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才能真正成為戰場上的“火眼金睛”。

電子戰裝備與電子技術

在近年來的幾場局部戰爭中,交戰各國更加重視電子設備和電子戰術的應用。電子戰裝備按照不同的使用情況,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按戰場使用可分為電子偵察、電子幹擾和電子防禦裝備。其中的電子幹擾裝備又可以分為有源電子幹擾和無源電子幹擾,壓製性電子幹擾和欺騙性電子幹擾,以及無線電通信幹擾、無線電導航幹擾、雷達幹擾、無線電遙控、遙測幹擾、紅外幹擾、激光幹擾等裝備。在具體戰術應用上,又可以分為遠距支援幹擾、近距支援電子幹擾、隨行電子幹擾和自衛電子幹擾等裝備。電子防禦裝備包括電子偵察、反電子幹擾和對反輻射導彈的防禦等,主要是為保障己方電子設備係統發揮效能而采用的措施和行動。

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創造過以“軟”製“硬”的成功戰例。在列寧格勒戰役中,德國的重兵集團陷入了蘇軍的重重包圍,急得希特勒忙從大本營發來援兵。德軍曾與大本營聯絡過250多次,結果都被蘇軍的電子戰部隊壓製住了,根本無法與大本營取得聯係。大批坦克、火炮等“硬”殺傷性武器完全被蘇軍的“軟”殺傷手段製服了。整個兵團被迫投降,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後,蘇軍更加重視發展電子技術和電子對抗裝備。

目前,電子戰技術和電子戰裝備已由原來的單純的幹擾和壓製等軟殺傷作戰方式,逐步發展成為“偵察與幹擾、幹擾與破壞”相結合的電子戰手段。電子戰戰術也出現了“軟殺傷”和“硬摧毀”相結合的作戰樣式。60年代出現的“百舌鳥”和以後在此基礎上改進成功的“獵犬”、“標準”等反輻射導彈,都是在發現目標之後,立即自動尋的並對目標實行攻擊的“軟”、“硬”結合的電子戰武器。70年代末,美國又研製一種高速反雷達導彈,主要用來對付製導雷達、炮瞄雷達和警戒雷達。電子係統已成為精確製導武器的“靈魂”。同時,電子對抗又成了對付精確製導武器的重要手段。

光電技術的發展,已給電子戰直接提供硬殺傷的武器。1989年3月,美國宣布它用激光武器擊落了一架飛機。這個消息對人類是喜是憂,目前還難以做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將來,激光武器一定會進入實用階段。如果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以及等離子武器也出現在未來戰場上,電子戰就有了直接摧毀和殺傷的兵器,電子戰還會創造出“軟硬兼施”的新戰術。

精確製導武器

武器裝備的精確引導設備由測量裝置和中央計算機、敏感裝置、執行機構等部分組成,主要功能是測量武器係統本身的坐標、接收和變換製導指令,測量目標與武器係統的相對坐標及各種運動參數,修正武器飛行的控製指令,控製武器係統的飛行姿態,保證武器係統穩定飛行,直至武器係統命中目標。

隨著各種高新技術的發展,精確製導武器係統的製導方式也有多種類型。按照不同控製導引方式可劃分為自主式、尋的式、波束式、指令式、圖像匹配式和複合式6種;按所用物理量的特性可劃分為無線電、紅外、激光、雷達和電視及複合製導等方式。

自主式製導是引導指令由彈上製導設備產生,製導係統與目標、指揮站不發生任何聯係的製導。導彈發射前,預先確定了導彈的彈道。導彈發射後,彈上製導係統的敏感元件不斷測量導彈飛行和天體、地形參數,如導彈的加速度、導彈的姿態、天體位置、地貌特征等,並將這些參數輸入到彈上計算機進行處理,與預先輸入到彈上計算機內的彈道參數進行比較,由將偏差的信號變換為引導命令,使導彈飛向預定的目標。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就是采用自主式製導方式。

尋的式製導又稱作自尋的製導,自動導引引導或自動瞄準製導。它是利用彈上設備接收來自目標輻射或反射的能量,如電磁波、紅外線、激光、可見光信號,靠彈上探測設備測量目標與導彈相對運動參數,並將這些參數變換成引導指令信號,使導彈飛向目標。導彈發射後,彈上製導係統接收來自目標的能量,彈上角度敏感裝置換算出導彈與目標方向之間的偏差,彈上計算機將偏差信號轉算為引導命令,使導彈飛向目標。

波束式製導是利用電磁波波束導引導彈飛向目標的製導技術,又稱架束式製導。在波束式製導武器係統中,由地麵指揮站發出跟蹤目標的旋轉電磁波波束,導彈沿波束飛向目標。電磁波波束有兩種作用,一是跟蹤目標,二是引導導彈。指揮站無需測量導彈的運動參數,導彈上測量裝置能自動測定導彈偏離波束旋轉軸的位置,並將其變換成製導命令,執行機構根據製導指令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使導彈始終沿波束旋轉軸飛行,直至命中目標。

指令式製導是指由導彈指揮站發出指令信號來控製導彈飛行的製導技術。指揮站可設在地麵、海上或空中。它負責測量目標和導彈的運動參數,並將導彈的運動參數同目標的運動參數進行比較,將兩者之間的誤差信號轉換成製導指令,通過指令傳輸裝置發送到導彈上。導彈接收到的信號經過變換、放大,送給執行機構,執行機構根據指令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使其逼近並命中目標。

圖像匹配式製導是指通過遙感特征圖像把導彈自動引向目標的製導方式。采用這種製導方式的導彈的命中精度很高,可以達到10米的量級。圖像匹配製導是根據地表特征與地理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原理而引導武器係統對目標進行反擊。導彈上的圖像遙感裝置沿飛行軌跡在預定空域攝取實際地表特征圖像,在相關器內將實時圖與預先貯存在彈上存貯器內的基準圖進行匹配,得出導彈實際飛行位置與標準位置製導是指用無線電跟蹤、測量和傳輸的手段,控製和導引導彈飛向目標的製導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用無線電接收裝置接收目標和導彈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通過信息處理得出目標和導彈的運動參數,再經過信號變換形成製導指令。其製導指令在導彈以外的場所形成,則可以用密碼形式由指令發射機發出。彈載接收機接到指令信號後,經解碼變換用於控製導彈的飛行。

紅外製導是指利用紅外跟蹤和測量的方法,控製和導引導彈飛向目標的製導技術。導彈上的紅外導引頭接收來自目標反射或輻射的紅外線,經光學調製成信息處理後得出目標的位置參數信號,用於跟蹤目標和控製導彈飛向目標。

激光製導是利用激光跟蹤、測量和傳輸的手段控製和導引導彈飛向目標的製導技術。激光製導的簡單原理是由激光器發出照射目標的激光波束,激光接收裝置接收目標反射的激光波,經光電轉換和信息處理,得到目標的位置參數信號,再經信號變換用以跟蹤目標和控製導彈的飛行。

雷達製導是指利用雷達導引導彈飛向目標的製導技術。雷達波束製導係統由機載圓錐掃描雷達,導彈上的接收裝置和自動駕駛儀等組成。圓錐掃描雷達向目標發射無線電波束並跟蹤目標。雷達尋的製導又稱雷達自動導引,分為主動式雷達導引、半主動式雷達導引和被動式雷達導引三種。主動式雷達導引係統全部安裝在導彈上,由主動式雷達導引頭、彈上計算機和自動駕駛儀等組成。

電視製導是指利用電視來控製和導引導彈飛向目標的製導技術。電視製導分為電視指令製導和電視尋的製導兩種方式。電視指令製導係統由裝在導彈上的電視攝像機、電視發射機、發射天線、指令接收天線、接令接收機、自動駕駛儀以及裝在載機上的電視接收天線、電視接收機、計算機、指令發射機、發射天線等部分組成。電視尋的製導係統與紅外自動尋的製導係統相比,是將電視尋的製導係統全部安裝在彈上,導彈從載機上發射後完全依靠彈上的電視自動尋的導引頭自動跟蹤目標,並通過導彈自動駕駛儀控製導彈飛向目標。

複合製導是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製導方式。先進的精確製導武器係統往往采用複合製導方式,在同一個武器係統的不同飛行段、不同地理和氣候條件下,采用不同製導方式,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組成複合式精確製導係統,以實現準確命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