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才能深入人心觀
——二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大眾日報評論員
一種價值觀念在多大程度上被認同, 最終要看在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中占據多大分量。“三個倡導”要成為人人追求向往的道德風尚, 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融入日常生活, 實現核心價值理念與實際生活世界的無縫對接。
從人的精神需要出發, 構建共有的價值理念, 是一種道德追求攫取人心、獲得認同的關鍵。翻開人類的精神文明史, 那些源遠流長、產生廣泛影響的精神信仰, 無一不是從人的精神關懷入手構建起自己的價值體係和行為規範。嵌入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儒家思想, 就是從個體的“修身”入手, 衍生出一整套家國天下的倫理體係;受眾廣泛的佛家教義, 對很多人的吸引力正是生發於對生老病死的精神關切。這些道德信仰提供的答案未必都對, 但它們關注人、貼近人、從人出發的踐行路徑, 無疑揭示了傳揚價值理念的一般規律。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人們日常的價值訴求是最佳切入點。我們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那些抽象的價值觀念, 隻有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人、具體事、具體感受相互觸碰, 才能獲得內心深處的真正認可。對國家富強的體認, 往往在一些個人親自參加的儀式與活動中得到增強;就學、就醫、就業過程中那些或明或暗的身份歧視與差別對待, 激起了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強烈期盼……無數事實證明,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在生活點滴中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思想深處的價值觀念最牢固、最堅定, 最容易內化為個人的道德信仰和人生信條。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為社會成員的自覺遵循, 其要義就是要從人們的現實生活出發, 把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建立在日常生活體驗的堅實基礎之上。
核心價值觀是無形的, 也是有形的。一位位百姓身邊的“最美人物”、“平民英雄”, 將無形的核心價值觀念化為了可知、可感、可學的具體人物, 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大使”。身邊人講身邊事, 身邊事最易感動身邊人。在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湧現出來的“中國好人”、“山東好人”, 登上善行義舉“四德榜”的千萬群眾, 常常是人們身邊的同學、朋友和鄉親, 他們多數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 有的隻是點滴積累的善行, 在平凡崗位上的默默付出, 抑或危急關頭一次向善的選擇, 但正因如此, 他們的事跡才顯得真實、動人, 可學、可信。核心價值觀要融入生活, 就要多宣揚、多挖掘這些百姓身邊的道德楷模, 以激發起更多人對真善美的向往, 激勵人們從自我做起, 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為踐行核心價值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實際上, 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側麵, 都可以成為對接核心價值觀的載體。人們舉行各種儀式、典禮、活動時對各種禮儀禮節的學習, 在與建築的互動中感悟到的“場所精神”, 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 都是接納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通道;生活中打動人心的那些新聞、書籍、音樂、電影等各類文化產品, 都是傳遞核心價值觀念的有效載體;在“四德工程”實踐中那些張貼在村居路口的“養老榜”、“愛心榜”、“好人榜”, 其來源都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個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助人為樂的故事。實現核心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化, 就要善於把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與核心價值觀有效對接, 不斷探索核心價值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形態與踐行路徑, 找準人們思想感情的契合點, 用小故事闡發大道理, 做到深入淺出、情理交融, 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實踐的生動局麵。
(2014 年2 月21 日《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