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春風愛是雨浸潤人心千古知

湖北日報評論員

劉家兄弟割皮救父,暴走媽媽割肝救子,好“女兒”

吳九菊幾十年如一日照料福利院老人,好媳婦葛金秀用瘦小的身子撐起一片天……一個個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以割舍不斷的愛心孝心,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踐行者。他們的故事都很平凡,卻又深沉偉大高遠,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喚醒著全社會對傳統美德的自覺自省與踐行。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多是以“孝”為切入點。兒童發蒙,開篇便有“首孝悌,次謹信”,“第一當知孝, 原為百善先”,“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感動天,黃香溫席,勤勞善良的荊楚兒女,自古以來譜寫了無數感天動地的親情故事,孕育著深厚綿長的孝親文化。

孝老愛親,文明友善。隨著時代發展,孝老愛親的精神傳承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被賦予新的內涵,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精神內核被不斷發揚光大,成為和諧社會、親情中國的堅定基石。

幾天前,一個7 歲孩子的離去,令無數人淌下熱淚。

作為我省首例“晚輩救長輩”的器官捐獻者,這個名叫陳孝天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圓了“我要救媽媽”的純真心願。他的兩個腎髒和一個肝髒,移植給了患有尿毒症的母親,還挽救了兩個素不相識的生命。“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種孩子與媽媽之間最真摯最濃烈的親情,瞬間升華為至善至美的大愛與奉獻﹔這種在血脈深處流傳的至孝至愛,成為每個人生命中迸發出的感動與召喚。“夫孝,德之本也。”作為倫理道德的一個基本指標,“孝心”與“愛心”,就是我們作為人的本能。孝老愛親,其基礎是親情與尊重,其表現是關懷與回饋。它是構建和諧家庭的法寶,也是一種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公民義務觀。在傳統孝文化中,愛祖也是愛國,緣孝親而愛國,孝心與愛國心密不可分。積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要在感恩的心中發現向善的力量。關愛身邊的親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形成尊老愛幼、關心他人、奉獻社會、熱愛祖國的強大精神感召力,人間就灑滿溫暖陽光,社會就充溢正能量。

當前,我國正在步入“老齡化”之列,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尤其需要大力倡導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日漸增多的時候,當一些人對父母與老人失去應有尊重的時候,正是需要大力弘揚孝親文化,讓其浸潤人心的時候。孝老愛親,不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應該是精神上的撫慰。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從喚醒親情與感恩之心開始,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著手,形成德行和教養,承誌立身,知行合一,擔負起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孝老愛親,浸潤人心,福澤綿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倡導者、實踐者。

(2014 年4 月8 日《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