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正能量
陝西日報評論員
一直以為,天地以其靈氣孕育的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為神奇的群體。每個人都是獨特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的載體。他們需要柴米油鹽維持物質的生命,也有著對群體價值觀的追求。作為中國的現今社會,這個核心價值觀,可以用24 個字高度濃縮,那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讓我們僅從公民層麵的核心價值——“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角度出發,看看它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影響。
愛國,是一個公民的基本擔當。其內在邏輯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讀過陸遊詩詞的人,一定記得他的那首《示兒》的名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一個已經以為萬事皆空的老人,臨終念念不忘的仍是國家的統一。這種淪肌浹髓的情感,在這位飽經戰亂之苦老人的心底,是自然生發的情愫。今天,公民是國家的主人,愛國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對自己的愛護和尊重。當所有成員都能和國家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命運一脈相連、利害休戚與共,國家包括公民,才有強大和幸福的根基。
敬業,是對從事的職業的敬畏之心。一個人如果對從事的職業沒有敬畏之心,缺乏職業道德,就像醫生淡漠仁心、教師缺乏博愛、商販假冒偽劣一樣,整個社會烏煙瘴氣,遑論社會效率、國力強大?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但不能輕慢自己的飯碗。這既是對職業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的負責。因此,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必須有清醒的認知。
誠信,是立身之本。言而無信、不知其可。孔子甚至將“足食”、“足兵”、“足信”作為治國的三大要素。弟子問如果去掉一項,孔子答“去兵”;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孔子答“去食。民無信不立。”可見誠信比糧食還要重要!現實生活由於誠信缺失,道德淪落、信任脆弱,已經造成近乎災難的後果。而那些言而有信的星火,點亮了人間的光明,這其中,既有一諾千金的守墓老兵陳俊貴,也有子債父還的重慶農民吳恒忠。他們言必信、行必果的堅守,和現代契約精神及國際通用規則殊途同歸,都是淨化社會的濾網。
友善,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從本源上說,人類之所以不能成為單打獨鬥的物種,就在於他們必須抱團取暖,需要相親相愛互相支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老祖宗留下的告誡,有著他們生命的體驗。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奮鬥中,友善更是不可或缺的情愫。
可見,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正能量,我們需要光大和傳承這樣的價值觀。每位公民認可、回歸、崇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讓改革的航船,駛向光明的港灣。
(2014 年2 月24 日《陝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