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時代注入精神力量
陝西日報評論員
“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與公民三個層次凝練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日,《人民日報》等多家報紙在顯著位置又以彩色圖文形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進行了展示,引發了人們的強烈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回應了時代命題,體現了時代意義,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注入了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 多年的飛速發展,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社會的物質財富顯著增加,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對於一個擁有13 億人口、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的大國來講,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非常不易的。但同時,隨著思想的解放、財富的增加,一些與時代要求不相符的現象也湧現了出來,如:財富的增加雖然造就了一些兼濟天下的“儒商”,卻也出現了不少鋪張奢靡的“土豪”;發展使得各種經濟數字持續增長,但生態環境也出現了惡化;道德底線被不斷突破,“扶還是不扶”倒地老人竟成為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敬老傳統的國家的時代難題;金錢至上導致的畸形成功觀,讓很多人失去了精神的堅守與心靈的平靜……這些“病灶”的存在告訴我們,今天,我們既需要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長,也需要精神的力量、心靈的依歸和崇高的信仰。短短24 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既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精神內核,也概括了人民群眾的共同期待。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曆來是國人在倫理道德方麵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個個體自省成德的理想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仁人誌士忠勇愛國、抵禦外侮的價值取向,體現著個人勇擔社會責任的理想信念;“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則是智者先賢對優良政治體製的美好憧憬,體現了國家與社會層麵的公平正義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和諧、愛國”,無疑是對中國傳統美德的繼承,也是對中國精神的弘揚;而“民主、自由、公正、法治”
則是對人類永恒價值的追求,既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要求,也是對傳統道德價值的發展和創新。這一內涵中國精神、中國氣質的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對於醫治當下道德觀念淡薄、價值信仰缺失的時代病,具有重大意義。
(2014 年3 月4 日《陝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