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257843141645,7070317133669862414,7261897841927261218,7111990303451515912]}],\"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最後一片葉子》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3057391929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我們習慣於把思想和感情稱為“心”,把規則和條理稱為“理”,心理就是情緒、思想和感覺的綜合,而心理的健康就是從思想到感覺上的全方位的健康,所以,要健康,首先從“心”開始,隻有身心合一,才能真正享受快樂的人生。
第一節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我其實是一道難題,蘇格拉底曾提過“認識你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人之所以能夠認識自己,在於其理性。思想家老子也說過,“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可見,認識自己是多麼的重要。
正確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一道難題。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認識你自己”。他認為,人之所以能夠認識自己,在於其理性,認識自己的目的在於認識最高真理,達到靈魂上的至善。在我國,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說,從古至今,人們對於自我的認識始終處於一個無盡的探索之中。古語雲“人貴有自知之明”,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就業形勢的急劇變化,現代人在社會中越來越難以找到合適的、理想的工作機會,嚴峻的就業形勢告訴我們,如果不了解自己,我們可能會成為生活、事業的迷失者。
現實中,很多人都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擁有一個快樂的生活,要有一個美好的發展前程,我們迫切需要做好自我分析,隻有了解自我,才會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當你弄明白自己所要的前景以及自己的相關條件時,你就會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你就能達到你所期望的,正所謂“心有多遠,你的世界就有多大”。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善於給自己的生活做出計劃的人往往比較勤奮、進取,擅長理性思考,對生命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能謹慎把握,一般都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成功也就自然和他們有緣。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因為你而開始,這足以說明探索自我有多重要了。
有這麼一位外地闖北京的女孩,大專文憑,但闖勁十足,短短一年竟換了四個工作。看著原來的同學在外麵闖蕩,見的世麵多,交際廣,掙的錢多,說死說活不在老家還不錯的單位幹了,辭職,折騰著來到北京,但由於文化水平相對不高,隻能幹簡單的文員接待。我們曾交流過,她對自己在北京很有信心,言語中時而流露出“不行,我炒老板魷魚”,一幅充滿自豪、滿不在乎的樣子。開始工作熱情挺高,幹得不錯,但沒有多久就覺得文員接待工作掙錢不多,受人歧視,沒有奔頭。加上她常覺得公司領導水平不高,對待自己缺乏重視,總是尋思其他出路。後來幾家公司聘請她,仍舊去做文員接待,跳了槽,換了環境,但始料不及的是,工作依然無聊,很快又喪失了信心,直到此時她才真正認識到自己能力被無限誇大,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還有自己對於職業的理解是多麼偏頗。頻繁的工作轉換,往往更多的是不僅沒有鍛煉自我,反而使自己的境遇越來越差,不禁疑惑:我錯在哪裏了呢?
相信自己,並且喜歡自己
學會愛自己,讓自己的身體長得更強壯,讓靈魂陶冶得更高尚,這樣才能更好地關愛別人,也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別人的關愛。
有一位頂尖級的雜技高手,一次,他參加了一個極具挑戰的演出,這次演出的主題是在兩座山之間的懸崖上架一條鋼絲,而他的表演節目是從鋼絲的這邊走到另一邊。
演出就要開始了,山上聚滿了觀眾,當中有記者、主辦單位、讚助商和看熱鬧的人。這時,隻見雜技高手走到懸在山上的鋼絲的一頭,然後用眼睛注視著前方的目標,並伸開雙臂,一步、二步、三步,慢慢的雜技高手終於順利地走了過去,這時,整座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我要再表演一次,這次我要綁住我的雙手走到另一邊,你們相信我可以做到嗎?”雜技高手對所有的人說。
我們知道走鋼絲靠的是雙手的平衡,而他竟然要把雙手綁上。但是,因為大家都想知道結果,所以都說:“我們相信你的,你是最棒的!”雜技高手真的用繩子綁住了雙手,然後用同樣的方式一步、兩步終於又走了過去,“太棒了,太不可思議了!”所有的人都報以熱烈的掌聲。但沒想到的是雜技高手又對所有的人說:“我再表演一次,這次我同樣綁住雙手然後把眼睛蒙上,你們相信我可以走過去嗎?”所有的人又都說:“我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雜技高手從身上拿出一塊黑布蒙住了眼睛,用腳慢慢地摸索到鋼絲,然後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為他捏一把汗。終於,他走過去了!掌聲雷動!“你真棒!你是最棒的!
你是世界第一!”所有的人都在呐喊著。
表演好像還沒有結束,隻見雜技高手從人群中找到一個孩子,然後對所有的人說:“這是我的兒子,我要把他放到我的肩膀上,我同樣還是綁住雙手蒙住眼睛走到鋼絲的另一邊,你們相信我嗎?”
所有的人都說:“我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你一定可以走過去的!”
“真的相信我嗎?”雜技高手問道。
“相信你!真的相信你!”所有的人都說。
“我再問一次,你們真的相信我嗎?”
“相信!絕對相信你!你是最棒的!”所有的人大聲回答。
“那好,既然你們都相信我,那我把我的兒子放下來,換上你們的孩子,有願意的嗎?”雜技高手說。
這時,整座山上鴉雀無聲,再也沒有人敢說相信了。
在沒有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我們相信並願意別人表現,一旦到了緊要時刻,我們最相信的還是自己,因為我們不願意把命運交到別人手裏。
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你的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很多時候並不是別人把你打敗了,而是你自己已經先打敗了自己。
請記住:求人莫如求己。
某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靠老天爺的臉色,神的恩典,在奇妙的時刻施展。在這之前,我們隻有依賴自己的雙手,先替自己開創一條路來,我們才會看見那份無形流轉的力量。
當你摒棄自身的弱點,以正確的眼光和心態麵對自己的時候,那麼相信你一定能擺正自己在職場中的位置,甚至在社會中的位置,擺正的你一定會在生活的各個層麵信心百倍,遊刃有餘。之後,你就開始喜歡自己了,並且真正懂得靠自己的雙手開創一片自己的天地,這時,你千萬不要詫異,因為你正在經曆做好自己的三部曲,接著走下去,人生會更加輝煌。
喚醒心靈的巨人
自我激勵是人生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在人生的前行中能產生無窮的動力。一旦你擁有了自我激勵的動力,你就在生命中插上了美麗的翅膀。它將帶著你展翅翱翔,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輝煌。
中古時期,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曾前後10多年領導他的人民抵抗英國的侵略。但因為實力相差懸殊,6次都以失敗告終。
一個雨天,戰敗後的他悲傷、疲乏地躺在一個農家的草棚裏,幾乎沒有信心再戰鬥下去了。
正在這時候,他看到草棚的角落裏有一隻蜘蛛在艱難地織網,它準備將絲從一端拉向另一端,6次都沒有成功。然而這隻蜘蛛並沒有灰心,又拉了第7次,這次它終於成功了。
布魯斯受到了極大的啟發,“我要再試一次!我一定要取得勝利!”
他以此激勵自己,重新拾起自信心,以更高漲的熱情領導他的人民進行戰鬥。這次,他終於成功地將侵略者趕出了蘇格蘭。
蘇格蘭國王能從一隻小小的蜘蛛身上看到再度奮起的勇氣,並以同樣的方式激勵自己,在再試一次中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我激勵就是自我期待。人們激勵自己的目的,就是為達到所期待的目標。
希望究竟是什麼呢?是引爆生命潛能的導火索,是激發生命激情的催化劑。隻要心存信念,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個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葉子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落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所以,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在人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有希望之處,生命就充滿激勵,就生生不息!
每天給自己一個激勵,就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給自己一點信心。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將活得生機勃勃,激昂澎湃,哪裏還有時間去歎息去悲哀,將生命浪費在一些無聊的小事上。
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無限的,隻要我們不忘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就一定能夠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
第二節溝通藝術來自人際交往
人生在世,避免不了地要與人溝通,然而,溝通的藝術卻是自古至今變幻莫測,但萬變有宗,溝通需要真誠,人生路上需要朋友,需要良好的人際。所以,一個好的人生還要從用心交際開始。
走進另一個心靈
人在社交界如同在戲劇裏一樣,具有一個角色非常重要,而如果你能讓別人意識到你對他的興趣,這無疑會使你成為這出戲劇中的主角,因為你對別人的興趣就是你對別人最高的尊重,這是人際交往叢林中取悅他人的一種機智。
哲斯頓被公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魔術師。在長達40年的演出生涯裏,他走遍世界各地,一再創造幻象,迷惑觀眾,使大家吃驚地瞪大雙眼喘起氣來。總共有超過6 000萬人買票去看過他的表演,而他賺了將近200萬美元的鈔票。這個數字,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可觀的巨款。
不過,哲斯頓的成功,靠的並不僅僅是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演技,而是對觀眾感興趣。實際上,他的成就幾乎和學校教育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變成了一名流浪者,搭貨車,睡在穀堆裏,沿街乞討,坐在車裏向外看著鐵道沿線上的標誌,這樣他才學會了識字。
有人曾經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請問哲斯頓先生,您的成功,是否與您擁有特別豐富、卓越的魔術知識有關呢?”
“不!”哲斯頓斷然回答:“關於魔術手法的書已經有好幾百本,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十個人與我懂得一樣多。但我能在舞台上把我的個性充分顯現出來。作為一個表演大師,必須了解人類的天性。我的所作所為,每一個手勢,每一句話語,每一個眉毛上揚的動作,我都在事先很仔細地預演過,所以表演時動作就能配合得分毫不差。”
除了這種高超的技術之外,哲斯頓向來都表現出對觀眾的強烈興趣,這一點非常重要。其他許多魔術師都會一邊看著觀眾,一邊在心裏對自己說:“嗯,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子,一群笨蛋,我絕對可以把他們騙得團團轉!”
然而,哲斯頓的方式與他們完全不同。每次一上台,他就對自己說:“我很感激,因為這些人來看我表演。他們使我能夠過著一種很舒適的生活。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給他們看。”
他宣稱,每當走上舞台時,他沒有一次不是一再對自己說這樣的話:“我愛我的觀眾,我愛我的觀眾。”這句話,或許有些人會感到很可笑,但正是憑著這一點,哲斯頓成了魔術師中的魔術師。
走進別人心靈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意識到你對他有著濃厚的興趣,當你這麼做時,不但會受到歡迎,也會使生命得到擴展。
多交朋友,少樹敵人
人情冷暖,世事無常,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人類在相互交往中尋求著安慰、價值和保護,正是這種星羅密布的關係使人們不至於獨自與這個世界抗爭。換句話說,人正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即便是流落荒島的魯濱孫也都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夥伴,更何況身處競爭激烈、充滿喧囂與紛爭的社交圈中的我們。因此,輕易得罪人是一種剝奪自己生存空間的行為。
伏爾泰曾經說過:“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在這個過程中,你傷害過誰,也許早已忘了,可是被你傷害的那個人永遠不會忘記你,他絕不會記住你的優點,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給別人的內心留下傷痕,你將會為自己挖下失敗的墳墓。
美國成人教育專家戴爾·卡耐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老手,然而早年時,他也曾犯過小錯誤。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參加一個宴會。宴席中,坐在他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並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談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話出自《聖經》。然而,卡耐基發現他說錯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處,一點疑問也沒有。為了表現優越感,卡耐基很認真又很討嫌地糾正了過來。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時下不來台,不禁有些惱怒。
當時卡耐基的老朋友法蘭克·葛盂坐在他的身邊。葛盂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於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證。葛盂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腳,然後說:“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出自《聖經》。”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對葛盂說:“法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是的,當然。”葛盂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他並沒有征求你的意見,為什麼不保留他的臉麵,說出實話而得罪他呢?”
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放過去無傷大局,那就沒有必要去糾正它。這不僅是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煩惱和人事糾紛,而且也顧及了別人的名譽,不致給別人帶來無謂的煩惱。這樣做,並非隻是明哲保身,也體現了做人的度量。
與其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世上有很多人常陷於一種絕境之感,當然,這種絕境之感都是從活路走向死路而形成的。美國人際關係專家泰勒說:“絕大多數人的絕境都是因不善於做人自逼而成。為什麼?因為他們太容易樹立自己的對立麵。”因此做人的底線之一就是最忌結怨樹敵,凡是不注意此點的,都會給自己做事帶來非常大的障礙。最聰明的做人者,總是以“與人樹敵,等於自掘墳墓”為訓導。
東漢時有個叫蘇不韋的,他的父親蘇謙曾做過司隸校尉,李皓由於和蘇謙有隙,懷著個人私憤把蘇謙判了死刑,當時蘇不韋隻有18歲。他把父親的靈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親隱匿在武都山裏,自己改名換姓,用家財招募刺客,準備刺殺李皓,但事不湊巧,沒有辦成。
不久以後,李皓升遷為大司農。
蘇不韋就和人暗中在大司農官署的北牆下開始挖洞,夜裏挖,白天躲藏起來。幹了一個多月,終於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寢室下。一天蘇不韋和他的人從李皓的床底下衝出來,不巧李皓上廁所去了,於是隻能殺了他的小兒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離去了。李皓回屋後大吃一驚,嚇得在室內置了許多荊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蘇不韋知道李皓已有準備,殺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墳,取了李皓父親的頭拿到集市上去示眾。李皓聽說此事後,心如刀絞,心裏又氣又恨,又不敢說什麼,沒過多久就吐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