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了遠大目標,麵對人生的重大選擇就有了明確的衡量準繩。孟子曰:“舍生取義”,這是他的選擇標準,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標。
著名詩人李白曾有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萊人”的名句,瀟灑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憑借生花妙筆,他很快名揚天下,榮登翰林學士這一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事業巔峰。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不過是替皇上點綴升平的禦用文人。這時的李白就麵臨一個選擇,是繼續安享榮華富貴,還是走向江湖窮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標作衡量標準,李白毅然選擇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棄官而去。
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目標。之後的歲月中,他本可以無數次選擇安逸舒適的生活,享受高官厚祿。這些機會對於當時的國人而言,無疑是功成名就的最好選擇。但是,有了為祖國獻身的遠大目標,周恩來毅然放棄了這些所謂的機會,而是選擇了血與火、粗茶和淡飯,九死一生,鑄就了共和國的崛起和輝煌。
一些看似無謂的選擇其實是奠定我們一生重大抉擇的基礎,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多麼遠大的理想,偉大的事業,都必須從小處做起,從平凡處做起,所以對於看似瑣碎的選擇,也要慎重對待,考慮選擇的結果是否有益於自己樹立的遠大目標。
很多人覺得學習之餘暫時放鬆一下不會影響什麼,確實,勞逸結合對學習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學習任務沒有完成而去玩遊戲,明天就要考試今天卻去郊遊而不複習,這樣的選擇多了,就會陷入享樂的誘惑不能自拔,進取心就會逐步喪失。最近新聞經常報道,一些中小學生癡迷打電子遊戲,從曠課發展至逃學,甚至夜不歸宿,有的還陷入犯罪的深淵。他們當初麵臨選擇學習還是玩遊戲時,也認為自己隻是暫時放鬆一下,但幾次之後,便已失去了自己樹立的遠大目標,身陷迷途。就高考而言,大學係統教育是我們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必要輔助手段,用遊戲時間或郊遊等休閑時間投入學習,是為了實現上大學的近期目標,放棄自己的一些愛好是值得的,暫時的代價也就有了付出的充分理由。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隻老鷹被人鎖著。它見到一隻小鳥唱著歌兒從它身旁掠過,想到自己卻……於是它用盡全身的力量,掙脫了鎖鏈,可它也掙折了自己的翅膀。它用折斷的翅膀飛翔著,沒飛幾步,它那血淋淋的身軀還是不得不栽落在地上。
老鷹向往小鳥的自由,掙脫了鎖鏈,卻犧牲了自己的翅膀。自由的代價原來是犧牲自己的翅膀,也犧牲了自由。
自由和鎖鏈本來就是孿生兄弟。在革命的年代,刑場的婚禮,“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的氣概無時不在自己腦海的深處。“不自由,毋寧死”。自由是人生最佳境界,提起自由,無不為之悠悠神往。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自由似乎都被鎖鏈拴扣著。“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都是真的嗎?我問自己。就讓自己活在夢境當中,當它是真的吧,可長空的老鷹掙脫有形的鎖鏈之後,卻不知自己又被內心的欲望這條無形的鎖鏈鎖著。當它饑了、渴了,回到的還是那張高張的羅網之旁。
有句俗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個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揀瘦,朝三暮四,為了什麼,還不是為自己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鎖鏈嗎?古人雲:“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存。”當你名利雙收之際,也就招來了雙重的捆綁,戴上了雙重的鎖鏈。這就是自己的代價。所以一個人應該學會——放棄自由。
古時有位高人在給慕名前來學習的人第一次講道理時,他先拿了一滿杯黑顏色的水,然後再往這杯子裏倒清水。杯裏的水不斷外溢,而杯中水仍有黑顏色混在其中。這時,那高人對求學者說:“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先倒掉髒水,洗淨杯子,學習也是如此。”
有追求必有所放棄,學習也是如此。要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就需要不斷拋棄陳舊的觀念,更新知識,不斷調整改變思維方式。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愛因斯坦也說過:“我不久學會了識別那些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隻是充塞耳目、會轉移主要目標的東園撇下不管。”論證時可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
放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放棄、意味著永遠不再擁有,但是,不會放棄,想擁有一切,最終你將一無所有,這是生命的無奈之處。如果你不放棄眼光的熱烈,就無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溫馨……生活給予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豐富的寶庫,但你必須學會放棄,選擇適合你自己應該擁有的,否則,生命將難以承受!
一個決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恐怕要用一生做賭注。其實,有未必真得,無未必真失,有無隨緣、得失在心,人生的遭遇不可用“得失”二字定論。愛過又痛過,才算了解愛,雖然這愛,性味苦澀、無花無果,隻在心裏生長,隻任歲月將它磨蝕……好在有時間這帖藥,它根治不了你的傷,或許能慢慢止住你的痛。
第四節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美到處都有,對於生活,不是缺少美,對於我們自己,都是缺少發現美麗的眼睛,通過萬花筒看世界,美的變幻無窮,通過汙穢的窗子看人生,到處都滿是泥濘,到底你的生命畫布如何著色,要看你擁有一顆怎樣看待世界的心。
在絕望中追逐希望的光芒
有人說,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在人的一生中,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是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必備素質。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發揮潛能,那麼積極的心態便會使你產生力量和勇氣,從而使你如願以償。
千萬不要把事情想像得那麼糟,也許明天早晨它就會有轉機。這是所有成功的人給我們留下的忠告。成大事者必須要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能激發自己的積極心態,從而達到快樂。因此,快樂,需要正確的心態才能實現。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總會遇到一些不稱心的人,不如意的事,此時,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麵對這一切呢?此時,如果你有快樂而又自信的好習慣,那麼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看一看這個故事吧:
美國聯合保險公司有一位名叫艾倫的推銷員,他很想當公司的明星推銷員。因此他不斷從勵誌書籍和雜誌中培養積極的心態。有一次,他陷入了困境,這是對他平時進行積極心態訓練的一次考驗。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艾倫在威斯康星州一個城市裏的某個街區推銷保險單,但卻還沒有一次成功。他自己覺得很不滿意,但當時他這種不滿是積極心態下的不滿。他想起過去讀過一些保持積極心境的法則。第二天,他在出發之前對同事講述了自己昨天的失敗,並且對他們說:“你們等著瞧吧,今天我會再次拜訪那些顧客,我會售出比你們售出總和還多的保險單。”基於這種心態,艾倫回到那個街區,又訪問了前一天同他談過話的每個人,結果售出了66張新的事故保險單。這確實是了不起的成績,而這個成績是他當時所處的困境帶來的,因為在這之前,他曾在風雪交加的天氣裏挨家挨戶走了8個多小時而一無所獲。但艾倫能夠把這種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會感到的沮喪,變成第二天激勵自己的動力,結果如願以償。
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人生充滿了選擇,而生活的態度就是一切。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你的人生,生活就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你消極,生活便會暗淡;你積極向上,生活就會給你許多快樂。
當人們遭到嚴重的(或一定的)挫折以後所產生的一種失落、無奈、困惑之感,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因而處於牢騷滿腹的心理狀況,於是老氣橫秋,怨天怨地,長籲短歎。這些本是一些力不從心的老年人的“專利”,卻使血氣方剛,本應開拓事業、享受生活美好時光的年輕人,也沾上了這個毛病,就會未老先衰,失去青春的活力,失去人生之樂趣。
怎樣能夠使自己變成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可真是一門高深複雜的學問。單單叫你要快樂,叫你微笑,以及大笑是沒有用的。假使你是一個很不幸的人,假使你看不見你自己的前途,你對人類的善良美好失掉信心,你覺得自己很瑣碎、卑微、無聊而又墮落,你可能笑,然而你笑出來的不是快樂,至少你的笑不能使人快樂。
隻有正確地對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克服以上所提到的困難,從而快樂地生活。
要擁有正確的心態,還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給自己些壓力,以求發展,譬如說,有不少外地來的大學生很想留在北京深造、發展,然而中國的社會現實是對外地的學生采用“指標”
的方法進行“適度控製”,對社會管理者來說,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無奈的選擇,然而對外地學生來說,直接留京不行,難道你就不能采取考碩士生、博士生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夙願”嗎?這就逼你將學問做得好好的、紮紮實實的,如果真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自己對自己的將來就會很有信心,也就在奮鬥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樂。
如果一個人有了強大的“實力”,他選擇和發展的機會就會大大地增大。那你的生活中就會少一份憂愁,多一份快樂。
當你的意識告訴你“完了,沒有希望了”,你的潛意識也就會告訴你,絕處可以逢生,在絕望中也能抓住希望,在黑暗中總有一點光明,不錯,黎明前的夜是最黑的,隻要我們在純黑的夜中能看到一線曙光,那麼,我們就要相信光明總會到來,事情總會有轉機,不要消沉,不要一蹶不振,相信大雨過後天更藍,你隻要抱有積極的心態,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掬水月在手
有一句禪語叫掬水月在手。蒼天的月亮太高,凡人的力量難以企及,但是開啟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麗的臉就會笑在掌心。
關鍵是人在生命的極點時,在完全不可能的情況下,主觀是否奮力一搏,是否能有垂死掙紮的那一下?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精神先於我們的身軀垮下去了。有這樣一個古代的寓言:一個人經過兩山對峙間的木橋,突然,橋斷了,奇怪的是,他沒有跌下,而是停在半空中。腳下是深淵,是湍急的澗水。他抬起頭,一架天梯蕩在雲端。望上去,天梯遙不可及。倘若落在懸崖邊,他絕對會亂抓一氣的,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可是這種境地,他徹底絕望了,嚇癱了,抱頭等死。漸漸地,天梯縮回雲中,不見了蹤影。雲中的聲音說,這叫障眼法,其實你踮起腳尖兒就可以夠到天梯,是你自己放棄了求生的願望,那麼隻好下地獄了。
踮起腳尖兒,就是另一條生命,另一種活法,另一番境界。
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信念和希望,信念和希望是生命的維係。隻要一息尚存,就要追求,就要奮鬥。其實,大自然始終在啟迪著人們——在春花秋葉舞蹈般瀟灑的飄落裏,蘊含著信念和希望;巨大岩石的裂縫中鑽出的小草,昭示著信念和希望;不斷被山風修改著形象的懸崖邊的蒼鬆和手心水中的明月無不向我們展示著信念和希望。朋友,在任何時候,無論處在什麼樣的境遇,請不要放棄希望和信念,如果你的心靈已太久不曾有過渴望的湧動,請你輕輕地將它激活,讓它煥發健康的亮色,下麵,我們一起看一下關於信念的故事。
一場突然而至的沙塵暴,讓一位獨自穿行大漠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連裝幹糧和水的背包都不見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隻找到一個泛青的蘋果。
“哦,我還有一個蘋果。”他驚喜地喊道。
他攥著那個蘋果,深一腳淺一腳地在大漠裏尋找著出路。整整一個晝夜過去了,他仍未走出空闊的大漠。饑餓、幹渴、疲憊,一齊湧上來。望著茫茫無際的沙海,有好幾次他都覺得自己快要支撐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裏的蘋果,他抿抿幹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些許力量。
頂著炎炎烈日,他又繼續艱難地跋涉。三天以後,他終於走出了大漠。那個他始終未曾咬過的青蘋果,已幹巴得不成樣子,他還寶貝似的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視著。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和失敗,會身陷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這時,不要輕易地說自己什麼都沒了,其實隻要心靈不熄滅信念的聖火,努力地去尋找,總會找到能渡過難關的那“一個蘋果”。攥緊信念的“蘋果”,就沒有穿不過的風雨、涉不過的險途。
所以,無論麵對怎樣的環境,麵對再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因為很多時候,打敗自己的不是外部環境,而是你自己本身。
擁有一顆熱忱的心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忱。熱忱是出自內心的興奮,散發、充滿到整個的人。英文中的“熱忱”這個字是由兩個希臘字根組成的,一個是“內”,一個是“神”。事實上一個熱忱的人,等於是有神在他的內心裏。熱忱也就是內心裏的光輝——這種熾熱的、精神的特質深存於一個人的內心。
俄亥俄州克裏夫蘭市的史坦·諾瓦克下班回到家裏,發現他最小的兒子提姆又哭又叫地猛踢客廳的牆壁。小提姆第十天就要開始上幼兒園了,他不願意去,就這樣子以示抗議。按照史坦平時的作風,他會把孩子趕回自己的臥室去,讓孩子一個人在裏麵,並且告訴孩子他最好還是聽話去上幼兒園。由於已了解了這種做法並不能使孩子歡歡喜喜地去幼兒園,史坦決定運用剛學到的知識:熱忱是一種重要的力量。
他坐下來想:“如果我是提姆的話,我怎麼樣才會樂意去上幼兒園?”他和太太列出所有提姆在幼兒園裏可能會做的趣事,例如畫畫、唱歌、交新朋友,等等。然後他們就開始行動,史坦對這次行動作了生動的描繪:“我們都在飯廳桌子上畫起畫來,我太太、另一個兒子鮑布和我自己,都覺得很有趣。沒有多久,提姆就來偷看我們究竟在做什麼事,接著表示他也要畫。‘不行,你得先上幼兒園去學習怎樣畫。’我以我所能鼓起的全部熱忱,以能夠聽懂的話,說出他在幼兒園中可能會得到的樂趣。第二天早晨,我一起床就下樓,卻發現提姆坐在客廳的椅子上睡著了。‘你怎麼睡在這裏呢?’我問。‘我等著去上幼兒園,我不要遲到。’我們全家的熱忱已經鼓起了提姆內心裏對上幼兒園的渴望,而這一點是討論或威脅、責罵都不可能做到的。”
熱忱的心燈一經點燃,其報償必然是積極的行動、成功和快樂幸福。這從最需要激情的體育行業中最能顯示出來。美式足球史上最偉大的教練之一是溫士·龍哈迪。皮爾博士在他的《熱忱——它能為你做什麼?》這本小書中,講出這麼一個故事:“龍哈迪到達綠灣的時候,他麵對著的是一支屢遭敗績而失去鬥誌的球隊。他站在他們前麵,靜靜地看著他們,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他以沉靜但是很有力量的聲音說:‘各位,我們就要有一支偉大的球隊了,我們要戰無不勝,聽到了沒有?你們要學習阻擋,你們要學習奔跑,你們要學習攔截。你們要勝過你們對抗的球隊,聽到了沒有?’”
“如何做到呢?”他繼續說,“你們要相信我,你們要熱衷我的方法。一切的秘訣就在這裏(他敲著自己的印堂)。從此以後,我要你們隻想三件事:你的家、你的宗教和綠灣包裝者隊,就按照這個次序——讓熱忱充滿你們全身!”
“隊員都從他們的椅子上坐正。我走出會議室之後,他寫下他的感想,‘覺得雄心萬丈’。
那一年中他們打贏了七場球,球員還是去年的球員,但是去年卻敗了十場。第二年他們贏得區冠軍,第三年贏得了世界冠軍。怎麼會呢?原因不隻是球員的辛苦學習、技巧和對運動的喜愛,還有熱忱才會造成這樣的不同。”
皮爾繼續寫著:“發生在綠灣包裝者隊身上的情形,也可以發生在教室、公司、國家或一個人身上。頭腦想什麼,結果就會是什麼。一個人真的充滿了熱忱,你就可以從他的眼神裏,從他勤快、感動人心而受人喜愛的為人中看得出來,你也可以從他的步伐中看得出來,你還可以從他全身的活力看得出來。熱忱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他人、對工作以及對全世界的態度。
”在熱忱的火焰中,所有的困難都會燃燒殆盡,工作中的重壓也會變成一種享受。
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前總經理佛德瑞克·魏廉生說過這樣的話:“我愈老愈更加確定熱忱是成功的秘訣。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在技術、能力和智慧上的差別通常並不很大,但是如果兩個人各方麵都差不多,具有熱忱的人將更能得償所願。一個人能力不足,但是具有熱忱,通常必會勝過能力高強,但是欠缺熱忱的人。”
是的,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忱。沒有熱忱,不論你有什麼能力,都發揮不出來,這絕不隻是一般單純而美麗的話語,而是邁向成功之路的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