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的自尊心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使之產生自卑的心理。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於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
性格特征
自卑,顧名思義,其本意是指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擔心別人是不是能接納自己等等。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
典型人物
我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一個自卑性格的人。
朱元璋出身赤貧,他年輕時還因貧寒被迫出家為僧。當廟裏斷糧的時候,他被趕了出來,四處化緣乞食。他在外遊曆了三年,飽嚐了世間的冷暖人情,無比憎恨那些貪官汙吏。所以當義軍奮起時,朱元璋毅然脫下僧袍,投到郭子興的部下,很快成為一名戰將。由於朱元璋出身貧賤,又飽嚐世間艱辛,所以身上全無尊貴驕橫之氣,又能體恤民情,因而深受部下的愛戴。朱元璋還很善於挖掘人才,使得自己身旁很快聚集了一批謀士,如李善長、宋濂、劉伯溫等人。他們為朱元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統治的同時,也逐一掃除了在農民起義中興起的其他豪強,如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明玉珍等人,並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朱元璋出身貧寒以及他早年為僧的經曆形成了他自卑的性格。
朱元璋由一個四處乞討的僧人最終成為了一代開國皇帝,這不僅由於他有著超乎一般起義軍將領遠見卓識與堅忍不拔的精神外,還由於他懂得挖掘人材,善撫人心。然而,在他坐上皇位之後,朱元璋又開始表現出了他自卑的一麵。自卑與多疑讓他產生了消除異己的想法。應該說,朱元璋作為一個領袖人物,還是很有能力的。他隻念過幾個月的私塾,又當了幾年的貧僧,最後能一躍成為一個開國皇帝,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但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之濫殺功臣也是絕無僅有的。
那時,朱元璋對文人的猜忌已經到了神經質的地步。浙江府學林元亮為人寫《謝增俸表》中有“作則重憲”之語,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在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之語,朱元璋竟認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禿僧,“作則”是喻自己做賊,下令將兩人處死,由此大興文字獄,令大臣文人都小心翼翼,緘口不言,上朝如赴刑場。麵對這一切,就連太子朱標也忍無可受,因父親濫殺無辜而蒙受了巨大的心靈折磨,最後抑鬱而死。可惜,朱標去世後,朱元璋不做反省,反而益加焦躁、妄想成癖,結果疑心病頻頻發作。臨死前,他又部署了最後一次大屠殺,鏟除了傅友德、馮勝等幾個僅存的元勳宿將。
在鏟除異己中,朱元璋還開創了許多慘無人道的刑法。其中淩遲是最野蠻、最殘酷的刑法。此外還有刷洗、秤竿、抽腸、剝皮、黥刺、閹割、挑膝蓋等種種名目的刑罰,其殘暴的程度超過了曆代君王。朱元璋還發明了“廷杖”的懲處手段。很多人就“立斃杖下”。在廷杖製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沒有人能維護人性的尊嚴。而那些因杖斃落得一身殘疾之人,則被發往鳳陽或其他邊州遠郡充軍。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謫屯鳳陽的官員就有一萬多人。朱元璋對豪族也極端仇視,他以遷移人口的方法來消滅豪族,企圖使朱家成為中華大地的唯一豪族。換言之,盡除天下豪族,獨樹朱家一族豪門,這是朱元璋對早年心靈痛創的最大補償。朱元璋雖為農民出身,卻在做上皇帝後,成為了一個暴君。
性格與命運
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是人因對自己真實的缺憾或想象的缺憾而產生的一種複雜的情緒上的感受。把這種複雜的情緒壓製下去,就形成自卑感。自卑是對自己能力的消極判斷,產生這種消極判斷的外在原因是自己過去或現在的失敗,以及來自外界的看法、評價等信息對心理的暗示。內在的原因是,自我判斷建立在自己過分主觀的、片麵的、靜止的、孤立的、錯誤的方式來看問題。
如果一個人總是自卑,那並不是說他一無是處,而是他太在乎自己的短處了。如果過去的優越和成功,使得一個人覺得現在的一些失敗和失意變得難以接受,那麼他就會習慣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總是失敗的沒有用的人。大部分的人往往會因為自己容貌不美、身體瘦弱或能力不如人,擔心、恐懼被人瞧不起而產生自卑的心理,把自己孤立起來。這時所需要的,不過是改變自己思維的方式而已,即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能力。
自卑型性格的人,通常都隻注意到自己的缺點,處世很悲觀,猜疑心和嫉妒心較重,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光芒和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美好的明天,其命運大都很失意,不理想。當然,自卑型性格的人,一旦功成名就,則會釋放自卑——用非正常的手段彌補自卑對其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