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樂觀型性格(1 / 1)

樂觀是指一個人在麵臨困難時,仍能夠保持精神愉快、充滿信心的狀態。樂觀就是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和肯定以及對事物發展充滿的信心。樂觀是一種人生的智慧。用樂觀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無限美好的,是充滿希望的,不但生活充滿陽光,而且也易成功。

性格特征

樂觀型性格的人,無論什麼情況下,他們的眼裏都能閃爍出愉快的光芒,他們總能顯得歡快、達觀、朝氣蓬勃。他們的心中總是充滿陽光。即使在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泰然豁達的心性。這是樂觀型性格的人所擁有的良好品質。

典型人物

在中國曆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曆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孔子就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裏。史書上記載許多關於孔子樂觀的故事。在孔子的眼裏沒有什麼是很難的事情,他有時還會自嘲兩句。有一次,他和學生走散了,焦急的子貢到處尋找,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口有一個人,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可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就好像喪家之犬。”子貢把這話老老實實告訴了孔子。孔子也不生氣,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惶惶如喪家之犬,是啊!是啊!”

又有一次,佛肸做中牟的長官,反叛趙簡子,派人招請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說:“我聽老師您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自己占據中牟反叛,您想前去,這是為什麼呢?”孔子隻好解釋說:“我是說過這句話。但我也說過,堅硬的東西是磨不薄的;不也說過潔白的東西,是染不黑的。我難道是隻中看不能吃的葫蘆嗎?怎麼可以老是掛著卻不給人吃呢?”這個樂觀的孔子竟能把自己比喻成一個葫蘆。

由於孔子擁有樂觀的性格,因此他能讓自己保持安貧樂道的心態。孔子曾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隻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曆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采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隻有四年多,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裏,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對於這種種艱難困厄,孔子有著清醒的理性的認識,樂觀視之,泰然處之。孔子認為,這是“時”(時勢)使然。他說:“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因此,孔子說他“不怨天,不尤人”,並感歎說:“知我者,其天乎!”對於外事外物(相對於“己”而言),孔子強調自我調整——隨機應變,能屈能伸。

性格與命運

有心理學這樣將樂觀定義在對成敗的解釋上: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可改變的,結果是能轉敗為勝;悲觀的人則把失敗歸咎為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不同的解釋對人生的抉擇造成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樂觀的人在求職失敗時,多半會積極地擬定下一步計劃或尋求協助,即認為求職的挫折為可補救的;反之,悲觀的人認為已無力回天,也就不思解決之道,也就是將挫折歸咎於本身恒久的缺陷。

一個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響。能力並不是固定產生,能發揮到何種程度有極大的彈性。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於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

對於個人而言,樂觀性格的形成在實現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所受的影響,大多都來自於自己父母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如果父母具有樂觀開朗的性格,遇事不怕艱難能愈挫愈勇努力向前,而不是意誌消沉一蹶不振,那勢必會帶動孩子學會更好的生活和生存,使他形成開朗樂觀的心態和習慣,在以後成長道路上能不斷克服困難而開拓前進。

樂觀型性格的人,通常都會有很多朋友,抗挫折能力強,活得比較快樂,比較自在,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性格。當然,盲目樂觀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