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孤僻型性格(1 / 1)

孤僻是自我封閉的一種形式,他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甚至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活在自我的世界裏,不與他人溝通。這樣的人通常很孤獨,害怕與人交往,甚至連朋友也沒有。

性格特征

性格孤僻者的主要表現是,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的心理。這種人還常常表現出神經質的特點,其特征是做作和神經過敏。他們總是會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凡事故意漠不關心,做出一付瞧不起人的樣子,使自己顯得氣勢淩人一些,其實內心很虛弱,很怕被別人刺傷,於是就把自己禁錮起來不與人交往。但一旦別人真的不理他們時,他們又會認為自尊心受了傷害。

典型人物

在我國的曆史上,李默就是這樣一個性格孤僻的人。

李默,字時言,出生於明弘治年間。自幼聰明好學,明正德十六年中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相當於現在的見習生或研究生)。明嘉靖元年調任戶部主事。後升兵部員外郎,奉命前往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協同駐軍部署防務。當時軍營由於管理不善,致使部分士兵騷亂。兵部派侍郎胡瓚負責處理,但他不做調查,便采取懲罰做法,引起不少士兵嘩變。李默了解後,即上報朝廷調回胡瓚,然後親自深入兵營,以教育安撫平息了兵變,得到上級嘉許,調任吏部郎中。然而,李默生前性格孤僻,不善於聯絡同僚,因此有的人對他敢於抵製權勢的行為不大理解,因此李默在朝廷中沒有什麼朋黨及勢力範圍,於是在朝廷的權勢鬥爭中,李默處處受到孤立與誹謗,終不能得其誌。

嘉靖二十九年秋,俺答汗(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的統治者)出兵侵犯掠奪中原一帶,京都告急。李默奉命守正陽門,他率兵五千,發動百姓,軍民合力晝夜巡視,防衛甚為周備,敵遂退卻。不久,李默被升為吏部尚書,他秉公持正,堅持任人唯賢,推行“進賢拔滯,澄清吏治”的做法。當時嚴嵩主持內閣,以子嚴世藩、工部侍郎趙文華、鹹寧侯仇鸞等為爪牙,操縱國事,賣官受賄,培植黨羽,陷害忠良。因李默執掌吏部職權,使他們無法任意安插親人而記恨在心。嘉靖三十年(1551)秋,李默推薦張臬為遼東巡撫,張臬不與嚴嵩一夥同流合汙,也被嚴嵩等所懷恨。同時,仇鸞有托於李默推薦被拒絕,於是嚴嵩、仇鸞相勾結,以讒言誣奏李默“偏執用人”。皇帝寵信嚴嵩,遂罷李默官職。後仇鸞因諱敗冒功罪被革職,禦批複用李默為吏部尚書,並賜禦書褒以“忠好”二字,特許他騎馬出入宮門。因此,朝中奸佞更加妒恨,有同僚勸李默要明哲保身,李默卻不以為然,堅決抵製嚴嵩一夥推薦的官吏,並告誡部屬不與嚴嵩一夥交往。當時工部侍郎趙文華企圖充任大司馬,求李默引薦被拒絕。於是,趙文華勾結嚴嵩,趁會同李默議論“選人策”。因李默發言時說了一些不敬的話,於是嚴嵩等人便抓住這句話,誣奏他有意誹謗朝廷以及用人不當等罪名,皇帝聽信讒言,怒撤李默官職,定罪入獄。李默最終於嘉靖三十五年死於獄中。

李默雖然正直剛強,但他的性格確是孤僻的,這種孤僻的性格決定了他個人最終的命運。

性格與命運

孤僻而不合群的性格,不僅有礙於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而且還會使人產生對生存的畏縮感,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心理學家指出,孤僻性格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則可能與幼年心靈創傷有關,如在單親家庭中長大;或家庭管教過於嚴厲。這樣的人很難建立自信心,從而使今後成長過程中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地位,以至於產生自我混亂,無法處理人際關係。二則可能是身染疾病,或身有殘疾,時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人嘲笑、欺侮。這就強烈的自卑,厭惡自己,貶低自己,害怕別人,這樣的自我暗示使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交往。三則可能是由於人際交往或者感情生活中遭到挫折,因而感到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了興趣等等。四則是生活中有的人過於清高自傲,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別人,寧願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孤僻型性格的人,孤僻不合群,也有很重的猜疑心,辦事喜歡獨往獨來,因而會與別人格格不入,造成人際關係的惡化,最終使自己陷入孤獨、寂寞、抑鬱之中,甚至造成淒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