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多疑型性格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後把許多毫無聯係的現象都通過自己自認為合理的想象拉扯在一起,以此來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性。為了能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甚至能無中生有地製造出一些現象。最後是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性格特征
多疑型的性格,具體表現為極度的神經過敏,凡事總是疑神疑鬼。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最後被證實是子虛烏有,這是一件頗為尷尬的事情。但在此之前,由於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猜疑者卻會覺得事情順理成章。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要求不高,對別人倒會有很多的些苛求。多疑性格的最大特點就是把能夠幫助自己的力量冷落在一邊,從而形成孤軍奮戰的艱苦局麵,以致使成功離自己越來越遙遠。
典型人物
我國曆史上的曹操就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不成,獨自一人騎馬逃出洛陽,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於是棄官與之一起逃亡。兩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呂伯奢一見曹操,非常高興,又聽說其刺董卓未遂,正遭緝拿,更是唏噓良久。之後,轉身出門,命四個兒子殺豬宰羊,自己則去幾裏外的集上打酒。由於刺董之事,曹操終日緊張,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就沒有真正靜下來過,即使在呂伯奢的客堂裏,他依然兩耳高豎,坐立不寧。他剛喝完了一杯茶,就聽到了謔謔的磨刀聲,側耳再聽,竟聽有人說:“馬上堵了門,別讓他跑了!”
多疑的曹操哪知道是在殺豬宰羊,他認為呂家人要報官殺害他,心想:“好一群不顧大義的小人!”他心一橫,拔劍出門。呂伯奢的小孫子正在瞪目瞅他,卻忽地一劍刺去,一股紅流噴在曹操的胸部。曹操沒有任何反應,仍是一劍一人地殺向後院。提劍的曹操,見後院內呂伯奢的四個兒子正在捆豬,心中猛地一頓,知道自己殺錯了人,但仍揮劍砍去。又是四劍之後,曹操覺得自己的身體突然軟了下來,遂柱劍在地,閉目不語。良久,忽拔劍挺直,對天長笑,“寧負天下人,不讓一人負我!”笑畢,一劍砍斷馬韁,手抓馬鬃,躍身而上。
後來,曹操在路上遇到買好酒要回家的呂伯奢,不但不覺得愧疚,反而一不作二不休,連呂伯奢也殺了。原來義助曹操的陳宮,見曹操薄情寡義,最終也離開了曹操。
這就是典型的多疑性性格。
性格與命運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疑是一種心理疾病,屬於偏執型的性格缺陷。多疑症患者一般是在兒童時代受到嚴厲對待或遭受不幸,與別人在感情上慢慢疏遠,又由於缺乏感情交流,逐漸發展到對一切人都不信任。這類人往往自視甚高,心胸狹窄,神經過敏,懷疑一切,遇事愛往壞處想,總認為人人都在與自己作對,在向自己耍陰謀詭計,甚至捕風捉影,聽風是雨,別人咳嗽一聲,開顏一笑,都認為是衝著自己而來,從而引發怒火,產生出攻擊性的言行,在家不能與親人感情和睦,在外不能與同事融洽相處,弄得周圍人際關係緊張。多疑症患者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整天處於心理緊張之中,長期為惶惑不安、孤獨空虛、沮喪焦慮等不良情緒所困擾,缺乏真誠的親情、友情和愛情。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多疑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象,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具有多疑型性格的人,生性喜歡懷疑別人,對什麼事都能草木皆兵,我們也時常能聽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話語,這些都是對多疑型性格的人的最貼切的描述。萬事多疑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這種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一切都疑神疑鬼,就因為有這種多疑的性格,所以極不容易和他人相處,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多疑型性格的人,自己並不輕鬆,常常感到壓抑。那是因為他自己與環境不協調,甚至是與環境對立,見誰都懷疑與自己過不去,於是神經高度緊張、情結壓抑。因此,多疑型性格的人,多有離群索居、自我封閉傾向,到這種程度時就很難有成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