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自負型性格(1 / 1)

自負的性格往往是導致一個人驕傲自滿的根本原因,自負可以使人喪失進取心,容易讓人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自負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錯誤,對於事物的複雜性、曲折性缺乏認識;自負的性格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從而影響到個人的前途和命運。

性格特征

自負就是盲目自大、過高地不切實際地憑估自己的能力,以至失去自知。自負者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孤傲,自大是他們一貫擁有的常態,但是自負最終會讓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典型人物

曆史上的李陵就是一個自負的人。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漢匈再度決裂。次年,漢武帝決定對當時北方的強敵匈奴出兵,擬讓他已故寵妃李夫人的弟弟、二師將軍李廣利擔任主帥,而安排李陵負責兵糧高度,為李廣利當後勤。李廣利才能平庸,治軍無方,用兵作戰常常得不償失,絕非良將之選,而當時已35歲的李陵則不甘人後,認為自己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而且對漢武帝這種“任人唯親”的安排深為不滿,提出要獨當一麵,自己親率部隊遠征匈奴。漢武帝看出李陵不願受李廣利統轄的真意,批評之後,又刁難說:“我已經派出很多軍隊了,沒有多餘的軍隊給你了。”但李陵仍堅持請纓:“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

漢武帝許之,並詔令強弩都尉路博德帶兵在中途接應李陵。路博德曾是12年前平定南越和閩越而立下大功的名次,資格較老,自然不願做小輩李陵的副手,於是就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在匈奴戰馬肥壯的秋季,不宜對匈奴用兵。希望留住李陵,待到來年春天,他再與李陵分路出擊匈奴。

漢武帝看了奏章很是生氣,懷疑是李陵後悔了,自己不想出兵,而讓路博德出麵上這樣一道奏章,想推掉這次作戰任務。於是立即給路博德下詔,說自己本打算給李陵一部分騎兵,但李陵說什麼要“以少擊眾”。由此言下之意,可以看出漢武帝對李陵深表不滿。於是詔令改變了原來的部署,讓路博德趕到西河阻擊匈奴,而讓李陵“於九月內出發,出遮虜障,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深入敵後執行偵察任務。並嚴令李陵把他怎麼與路博德商量的,與敵情報告一起送上來。就這樣,李陵在君主猜疑、同僚離心的情況下出發了,率領他的五千步卒,帶著笨重的軍需物資,孤軍深入,到舉國騎馬引弓的強敵之國匈奴的腹地,去執行這種本該有可靠的大部隊為後援的輕騎兵來執行的偵察任務。

麵對漢武帝的發難,李陵竟毫不退縮,督率所部長驅奮進,氣概淩厲地向強敵之國挑戰,並不失時機地派人把沿途的山川地形和部隊的行進情況向漢武帝彙報。在浚稽山,李陵與匈奴最精銳的部隊——單於所率領的三萬精騎兵遭遇了,他們仗著人數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將李陵的五千步卒包圍住,氣勢洶洶地直撲過來。麵對主客異形、步騎異勢的不利態勢,李陵臨危不懼,嚴密部署,指揮若定,沉著迎戰,屢次擊敗匈奴的進攻。這無疑又助長李陵自負的心理——讓他覺得自己僅率領五千人就能擊退單於的三萬兵馬。

後來,在李陵所部如此英勇頑強、機智巧妙的打擊下,匈奴軍心動搖,單於懷疑這是一支不可戰勝的軍隊,於是打算退兵。但匈奴的部分將領心有不甘,認為單於親自率領十倍以上的騎兵還打不敗漢軍的幾千步兵,以後將無法再派人守衛邊界,也將使漢朝更加輕視匈奴。他們提出再與李陵部隊在山穀間奮戰一場,再過四五十裏就是平地,還不能打敗李陵,就退兵。然而恰在這時,李陵部隊的偵察人員管敢叛變投敵,泄露了軍機,陵軍遂陷入絕境。李陵雖仍繼續奮不顧身地戰鬥,但終不能扭轉失敗的局麵,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落了個“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的慘痛結局。

性格與命運

自負的人難免心高氣傲且有很強的自尊心。有自負心理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總是把自己淩駕於別人之上。與人交往時,他們傾向於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即使明知自己錯誤,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別人的觀點。他們做事以自己為中心,很少關心別人,但卻要求別人都能為他服務。他們對別人的成績非常嫉妒,對別人的失敗幸災樂禍,很少向別人提供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在別人獲得成功時,他們會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自負型性格的人,人際關係比較差,雖然也能成事,但往往會因自負的性格導致最終的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