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缺少創新思維,那他就會流於平庸,難以成就大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少條條框框在約束我們的行動,如果不打破這些常規,那麼我們隻能過著與大多數人一樣平庸的生活。
性格特征
創新性性格的人,較為自主、自立,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追求獨特氣質,即張揚又簡約,氣質高雅迷人;形體、情感誇張和變化快,表情有哀愁;有時保持靜默,思想遊離。
典型人物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一位大膽創新的發明家,他就是魯班。
古時候,在鋸齒發明以前,人們砍伐樹木還隻能使用斧頭。有一次,魯班接受了一項建造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當時需要很多的木料,魯班就讓工匠們上山砍伐樹木。但斧頭砍伐的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幹,一整天下來累得筋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然而在他上山的時候,由於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
由此,魯班發現了其中的奧妙。他先是仿照小草葉子的模樣,把竹片做成鋸齒狀,但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差,不能長久使用,因此他就想到了鐵片。於是他立即下山,請鐵匠師傅幫忙打造了一個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回到山上繼續實踐。果然,一件又快又省力的伐樹工具就這樣誕生了。在魯班之前,肯定也有不少人碰到被野草劃破的類似情況,但隻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這不能不歸根於他的創新發明的精神。在鋸齒發明以後,魯班又接著發明了許多有用的木工工具,古書中對此也有很多詳細的記載。
我國古代的畢昇也是一個擁有創新發明精神的人。
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隻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這幾種方法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而且有錯字了也不易更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裏,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麵敷一層用鬆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裏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麵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隻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是我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性格與命運
創新型性格,就是人們所擁有的創新意識,是人們對創新與創新的價值性、重要性的一種認識水平、認識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對待創新的態度,並以這種態度來規範和調整自己的活動方向的一種穩定的精神態勢。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改造自己生活環境,讓自己和周圍的人能夠享受到便捷的工作或生活的一種意識。
生活中,新奇的想法和念頭常常閃現,但絕大多數人隻是把它當成一個念頭而已,想想就過去了,卻不知這些念頭中潛藏著多麼大的機遇。創新意識能促成人才素質結構的變化,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本質力量。創新實質上確定了一種新的人才標準,它代表著人才素質變化的性質和方向,並且它還引導一個人朝著提高自己的素質的目標前進,使人的本質力量在更高的層次上得以確證。它還能夠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從而使人自身的內涵獲得極大豐富和擴展。
創新型性格可以喚醒、激勵個人發揮其所蘊涵的潛在本質和力量,能讓人在理想的情況下,創造出財富,進而使人順利地走上成功之路。創新型性格的人,擁有強烈的創新品質,隻要把握好時機,往往會收獲不平凡的人生,甚至會對整個人類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