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變通型性格(1 / 1)

聰明人懂得因時製宜,能夠做到與時俱進,這就是變通之道。事隨時異,這是一個客觀實際。到底什麼才是變通,還有人這麼說:下棋高手不放棄舊棋譜,但不照搬舊譜;名醫不迷信古方,但不離古方,這就是變通。

性格特征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遇到辦事特別死性的人,即“死腦袋瓜”。這種人的腦筋通常不會轉彎。對於那些腦袋一根筋的人,即使滿肚子都是書本知識,往往也會把事情搞砸。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樹挪死,人挪活。”這句話的意思是:種子落在土裏長成樹苗後最好不要輕易移動,一動就很難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腦子,遇到了問題可以靈活地處理,用這個方法不成就換一個方法,總有一個方法是對的。做人做事要學會變通,不能太死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前麵已經是懸崖了,就不要再往下跳了?不要被經驗束縛了頭腦,執著很重要,但盲目的執著是不可取的。

典型人物

我國曆史上的孫臏就是一個懂得變通之道的人。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戰國時期,孫臏初到魏國,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眾臣,當麵考查孫臏的智謀。魏王對孫臏說:“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從座位上下來嗎?”龐涓出謀說:“可在大王座位下邊生起火來。”魏王說:“不可取。”孫臏撚撚胡須道:“大王坐在上邊嘛,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王問:“那你怎麼辦?”孫臏道:“如果大王在下邊,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魏王得意洋洋地說:“那好”,就從座位上走了下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周圍的群臣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也哄笑孫臏無能。忽然,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才華連連稱讚。

看完了上麵的故事,我們都會稱讚孫臏的聰明。然而,孫臏之所以聰明,這與他善於“變通”的思維方式是分不開。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較多按常規去思考(即使魏王如何下來這一方麵去思考)。而孫臏則能從“讓魏王坐上去”反向思維,而巧妙地解決了問題,即能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側麵去思考。這種思維具有發散性。

另一個故事“馬陵之戰”也體現了孫臏的變通思想。

公元前342年,魏國發動對韓國的戰爭。韓國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鑒於桂陵之戰的教訓,遂撤韓國之圍,調十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副,準備與齊軍進行一場戰略性決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他命令軍隊進入魏國境內,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人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於是放棄了他的步兵,隻和他的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龐涓自知無計可施,失敗已成定局,就拔劍自刎,臨死說:“遂成豎子之名!”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性格與命運

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較多按常規去思考,但是,如果能夠從另一個角度或是另一個側麵去思考,這樣思維就具有了發散性。變通型性格的人往往擁有很強的發散思維的能力,這種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聯係,因此我們應有意識地培養、訓練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即從思維的獨創性、變通性、流暢性人手,逐漸養成我們多麵向、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